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嶺南建築簡介概述

嶺南建築簡介概述

日期:2016/12/15 1:23:16      編輯:古建築結構

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多雨,人們的性格喜愛一種輕穎、活潑的生活,同時更喜愛戶外活動。對於厚重實體的物件,往往從內心感到繁重壓郁。這種觀念也影響到對建築的看法,總的來說,希望建築輕巧、活潑、自由。

    建築體型做成輕巧,有下列一些手法,如:建築不對稱的體型體量、線條虛實的對比。多用輕質通透的材料、以及選用通透的細部構件等。

    嶺南建築在色彩選擇上往往喜愛用比較明朗的淺色淡色,同時又喜歡用青、藍、綠等純色作為色彩基調,這些都能使建築物減少重量感,從而造成建築外貌的輕巧。

    嶺南文化的特征可以歸納為,三大文化體系和四大文化特征。三大文化體系即多元文化、海洋文化和商業文化。至於四大文化特征,即兼容性、務實性、世俗性和創新性,在近現代文化發展中還增加了輻射性。

    嶺南建築來源於地域的文化和自然條件。綜合上述,嶺南建築的特征可歸納為:1、務實性,嶺南建築的本質所在,就是以真實為主;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為我所用,這是嶺南建築博各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做法;3、世俗性,這是嶺南建築注意民間建築,大眾化思想的表現;4、創新性,這是嶺南建築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創新為主,在創新中求變。此外,隨時著文化的發展,輻射性的作用也在嶺南建築中不斷發展,也可以說是第五項特征了。

    在建築風格的解釋中,一般從生活、氣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條件入手,從文化上挖掘便可以找到答案。

    祠堂

    祠堂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形式之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具有珍貴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供後人研究。

    精美的建築工藝

    嶺南三雕:石雕、木雕、磚雕

    各種雕刻是祠堂建築中運用最廣泛的裝飾工藝,為了表現家族的富有,光宗耀祖,大夫祠建祠者,運用磚雕,木雕,石雕等不同風格的裝飾藝術,在祠堂中的梁,斗拱,雀替等精雕細刻著人物,靈獸,百鳥,蟲魚,瓜果等圖案,各個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確實是令人歎為觀止。我國大文毫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對嶺南祠堂精美的建築裝飾稱之為:“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嶺南建築裝飾所采用的題材,幾乎囊括了傳統的民間裝飾題材,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戲曲小說場面、吉祥如意圖案、蟲魚麟甲、走獸飛禽、奇花異草、名家書法。嶺南工匠更擅於表現有地方特色的題材,通常較多表現的有嶺南佳果:洋桃、番石榴、香蕉、荔枝、芭蕉、桃、李;嶺南花木:紅棉、茉莉、榕、桂、蘭、芷、芙蓉、指甲花、素馨花;嶺南風光,山水勝境、亭台樓閣,等等。簡直就是民間工藝大博覽。

    頗有講究的門

    古代嶺南祠堂選址和朝向都是通過天文,地理,氣候,水文,生態,景觀來確定,以後又納入政治文化因素,強調“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房屋朝南可以冬季背風朝陽,夏季迎風納涼,俗語說:“大門朝南,子孫不寒,大門朝北,子孫受罪”。因此,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南面意味著權力和尊嚴,所以古代天子,諸侯,州府官員等聽政升堂都是坐北朝南。民居,祠堂則多取偏南向。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女子是不能從中門走過的,只能從側門進入祠堂,其他身份卑微的下人也是一樣。但是有一種情況下女子可以光明正大的走正門,就是當此女子手抱男嬰的時候。

    有的祠堂跨入門檻後會有一門擋在前面,俗稱儀門。古人為表尊敬,認為邁入大門不宜直沖祖先;從風水學來說,當大門敞開時,擋中就起著“寓氣”的作用。

    鍋耳牆

    镬耳牆,又名鍋耳牆,因其形狀與菜鍋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時代,鍋耳牆並非由百姓隨意建造,擁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資格。官位大小決定鍋耳的高低。民間還流傳一種說法:修鍋耳牆可以保佑子孫當官,蘊涵富貴吉祥豐衣足食。鍋耳牆後又稱為“鳌頭牆”,有“獨占鳌頭”的寓意。

    在作用上,它不僅起到防火的作用,而且能夠遮陽而使屋面減少日曬,還大大豐富了建築的側立面。對於直接起承重作用的大面積的牆體,在牆上嵌以磚雕,牆頭飾以彩畫,既避免了單調的直覺,而透雕的磚雕通風透氣,有利於建築的散熱、排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