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二尺二方磚,二尺四方磚,三磚五瓦,土襯入角磚,三連磚

二尺二方磚,二尺四方磚,三磚五瓦,土襯入角磚,三連磚

日期:2016/12/15 1:23:50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一進門:古建築瓦作部位名稱,亦作“一進門兒”,北京地區工匠口頭語。特制屋面檐端的一列瓦件,如筒瓦屋面的勾滴等。
一順一丁:古建築牆體砌築方法之一,又稱“梅花丁”。每層磚以一橫一縱交替壘砌,明代建築牆體多用此種砌造方法。
一塊玉:古建築瓦作術語。比喻工程質量可嘉。口語中亦謂之“一塊玉兒”、“一塊玉交活”等。
二尺二方磚:用途同足尺七方磚。其規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為704*704*112mm。
二尺方磚:清式磚瓦作術語。用途同足尺七方磚。其規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為640*640*96mm。
二尺四方磚:用途同足七尺方磚。其規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未768*768*144mm。
二城樣:清式磚瓦作術語。亦稱二城磚。主要用途同大城樣。其現行的規格尺3440*220*110mm,在清代一般的官窯規格則為416*208*86.4mm。
十字花:磚瓦作術語。用磚、瓦等建築材料拼砌成的十字形圖案花飾。常用於美化牆頭上端、屋脊脊身等。
十字縫:1、牆面的一種排磚方式。其特點是:除轉角部分外,每塊磚都是“長身”擺法。上、下層磚縫成十字錯縫。見【長身】。2、地面的一種排磚方法。其特點是:方磚或條磚上、下層磚縫須成十字錯縫。
丁頭:瓦作術語。條磚有兩個大面和四個小面,小面中的兩個較短的為丁頭。砌築牆體時如以丁頭面露明,這塊磚就叫丁頭。
七水:古建築磚瓦作術語。指建築物中常見的七種與水有關的構件及做法的總稱。主要指散水、吃水、披水、砸水、泛水、回水、滴水等。
八字牆:在大門或建築物兩側壘砌的平面呈八字形的牆體。
八成面:經過加工的磚料之一。砍磨要求比合子面略低,加工後的面允許稍有誤差,這種磚稱“八成面”。多用於牆體和地面。
人子活:古建雕刻行業對各種任務雕刻的統稱。
人字紋:地面的一種排磚方式,用條磚排列成連續的人字波折狀。
九桿尺:瓦作工匠傳統度量工具的總稱。包括耙尺、方尺、活尺、平尺、手尺、五尺、矩尺、門尺、天平尺等。
三才博縫:博縫的一種。用方磚截成二分之一即為三才博縫。用尺四方磚截取者為大三才博縫,用尺二方磚截取者為小三才博縫。
三合土:古建築土作術語。4:6灰土的另一稱謂。三合土中除白灰外的另二種現一般有三種解釋:一是黃土與黑土;二是生土與熟土;三是主土與客土。
三多:清代磚雕圖案。圖案以佛手、石榴和壽桃構圖,表達了多福、多子、多壽的意思。
三連磚:古建築屋面防水構件名稱。安裝在歇山屋頂的岔脊、硬山或懸山垂脊的獸前部位,還可以用七樣瓦以下門庑、照壁的垂脊之上。外形似帶線條矩形空心磚,外露明面滿著釉。
三磚五瓦:布瓦屋面正脊作法術語。正脊三磚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層混磚和通天板。五瓦即五層瓦條子。一般指當溝與混磚之間的二屋瓦條,通天板上下各一層,瓦條及楣子溝與混磚之間又一層瓦條。正脊則要由三磚和五瓦八層組成。庑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種作法。
干背山:虎皮石牆的作法之一。指磊石不鋪灰,用石片墊穩,砌完勾縫,最後灌漿。這種作法縫子較細,適合於經過加工的石料,多見有凸縫、平縫等。
干擺:一種牆面作法。即磨磚對縫牆面。其特點是:磚要經砍磨加工成尺寸精確、表面光潔平整、稜角分明的“五扒皮”磚。擺砌時,磚與磚之間不鋪灰,後口墊穩後灌足灰漿。牆面要經過干磨和水磨。整個牆面無明顯灰縫,表面平整、細致、淡雅,是古建牆面講究的作法。
土襯入角磚:古建築磚瓦構件名稱。鑲嵌在檻牆、琉璃貼面牆基座部位的裝飾性構件。安裝在丁字形相交部位,外形呈人字形,其功能是承托半混入角琉璃磚。此構件背面上部減薄並做出兩道肋,用其作為上一構件支點,看面滿著釉。
下屜:磚雕行業術語。各種雕刻技巧中難度較大的一種。采用這種做法制出的作品,具有多層透空的藝術效果。其具體步驟是:先將需要安裝“屜子”的位置,按要求鑿出一定深度的窟窿,四壁上做好“仔口”然後按照所需要的規格將“屜子”全部制作出來,最後將制成的屜子,安裝在窟窿裡,坐在仔口上。為增強屜子與磚的整體性,常用膠接劑將屜子粘牢,傳統上用的是一種叫做紫草蓉的粘結材料。制作安裝的屜子,根據實際安裝需要安裝單層或是多層,這種作法的磚雕制品,常見於博縫頭、廊心牆、立八字等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