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探尋台北古建築活化之路

探尋台北古建築活化之路

日期:2016/12/14 12:03:25      編輯:古代建築
    當我們穿行於台北的尋常巷陌時,一些古樸清幽、頗具歷史感的老房子會不經意間映入眼簾。千百年前,那裡發生過什麼?你想探知,若無法叩開大門,那便是一種遺憾。但如今,一段段屬於老台北的記憶,逐漸從這一棟棟老房子裡“蘇醒”,並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帶你領略新舊台北融合之美。

    自2012年以來,台北市文化局發起的“老房子文化運動”,讓古建築在保留歷史原味的基礎上,活化出新“故事”,成為彰顯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

    好文創,變廢棄房為“珠寶盒”

    一間新建的現代玻璃屋,與修復後的兩層古建築比鄰而居;古建築外,有一面經年累月的舊磚牆;屋內的珠寶首飾則靜靜陳列著,講述著“和而不同”的融合之美……

    很難想象,這棟建於1949年、位於新生北路的日式洋房,曾是蚊蟲滋生、鼠患橫行的廢棄建築。如今,通過一家民間企業——米洛克股份有限公司的修繕,變身為充滿歷史韻味與現代感的城市“珠寶盒”——MiracleHouse。

    “‘打開老房子·發現珠寶盒’,正是我們的修繕與管理維護計劃。我們希望用‘珠寶盒’的概念,去诠釋和延續這所老房子的故事。”米洛克公司企劃經理陳韻如告訴記者,MiracleHouse是“老房子文化運動”中,第一棟由民間全額修繕的日式歷史建築,投入資金超過千萬元(新台幣,下同),未來這裡將成為展示創意生活的平台。

    由米洛克公司創立的Miracle曾是台灣數一數二的高端首飾品牌。然而,近幾年來,因經濟低迷,這一品牌日漸沒落。因此,米洛克團隊一直在尋找多元化的發展路徑,而MiracleHouse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MiracleHouse走上一圈,你會發現許多奇思妙想。為保留老房子原貌,米洛克團隊先將屋內的隔間、窗框、舊屋瓦等拆除,並將支撐屋頂的梁桁拆解,然後再重新組裝回去,融入新設計中,通過舊料的再利用,留住老房子的記憶。一樓是意式料理餐廳,二樓則是包場聚會的場所;樓內展示的珠寶既可供觀賞,也可現場銷售,這些皆成為米洛克公司多元化經營的新起點。

    “未來,除了經營餐飲、辦聚會、銷售珠寶外,MiracleHouse還會納入更多文創產品,讓這裡成為人們感受創意生活的好去處。”陳韻如說。

    再利用,讓古建築價值更多元

    “其實,台北有許多有特色的古建築,它們大多屬於台銀、台鐵、台電等部門,由於長期失管和經費匮乏,一直得不到有效修繕,成了治安死角和都市景觀的‘敗筆’。”台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林長傑告訴記者,過去台北修繕古跡都由政府部門編列預算,並負責修復經營,但“老房子文化運動”打破了這種方式。

    據介紹,“老房子文化運動”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征集民間經營團隊加入,中標者要編制老建築的修繕與管理維護計劃,修繕後也相應取得了該建築物的經營權。2年來,“老房子文化運動”已促成台灣22棟古建築的修復,節省公共資金3億多元。

    “當然,僅僅修復是不夠的,活化古建築的根本目的在於‘再利用’,讓它的靈魂得以延續。”林長傑認為,過往台北市的老建築在硬件修復完成後,就告一段落,但是“老房子文化運動”則不然,設計團隊不但要修復老房子,還要負責後續的利用。

    位於八德路二段的“一號糧倉”,原本為二戰後期存放稻米的倉庫,活化之後負責提供全台最優良、安心的農副產品,供台北市民享用。

    位於杭州南路二段的“樂埔町”,是日據時代的宿捨群,活化之後將作為餐廳、植物染工藝教室,為游人提供休憩的處所。

    類似MiracleHouse、一號糧倉、樂埔町這樣獨具特色、活化再用的老房子,在台北正越來越多,它們既為人們提供了追憶歷史、感受生活的空間,也為許多民間經營團隊帶來了商機。誠如“老房子文化運動”計劃評選委員吳漢中所說,這場運動為台北注入了新的生命與記憶,一些原本乏人問津的老房子,變成了藏書閣、博物館、文創會所、青年旅社等,讓使用者、經營者皆受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