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昆明團結鎮藏嘉慶年間水碾房 距今近兩百年(圖)

昆明團結鎮藏嘉慶年間水碾房 距今近兩百年(圖)

日期:2016/12/15 15:10:01      編輯:古代建築

 

李梅蘭演示水磨當年運轉時的情形 本報記者 張永強 攝

 

    出了團結鎮,前往樂畝村的路是新修的柏油路,一路聽著小溪發出的清脆水聲到了樂畝村。樂畝村早已是紅牆碧瓦的新村莊,然而村邊卻有一間很不搭調的土房。土房牆壁上有一塊完整的石碑,上面寫著“新建水碾碑記”,落款是“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吉日”。

    到樂畝村時,天空已飄起雨來。跨過水碾房的木門,昏暗的光線讓眼前的景象更顯破敗。方方正正的房間被木柵欄隔成兩半,靠裡面的右側牆壁有扇小窗,小窗透進有限的光線,昏暗中可以看見窗下躺著一扇磨盤,稻草和雜物中斜躺著另外一扇磨盤。在房間正中的位置,豎著一根木樁。

    50歲的村民李梅蘭描述著多年前的景象。“這根木樁就是水磨的軸”,軸上有個孔,李梅蘭撿起一根木棍穿過這個孔,“這根木棍就連接水輪,水從那邊的進水口流進來,沖著水輪就能帶動磨盤轉動起來,水又沿著水槽,從出水口流出去。”掀開磨盤下的稻草,露出一些槽狀的碎片,“這些就是水槽,原來是繞著屋子的。”李梅蘭手指方向在房間內繞了一圈,描述著水槽本來的樣子。“水磨是村裡人共用的,主要用來碾米,後面賣給私人關牛用了。”

    房間最裡面的牆角處有一塊黑色的石碑,昏暗的光線下,只能模糊地認出上面寫著“新建水碾碑記”,後面的碑文大約記載的是,村裡幾個李姓大戶出資,利用便利的水資源建造了水碾房,在碑文後還按照出資的多少將出資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碑文的落款為“嘉慶十六年十一月吉日”,據推算,嘉慶十六年為1811年,距今已有198年。

    出了木門,繞到房後,石牆下雜草掩映著一個洞口,借著手電筒的光,洞內石頭堆砌的儲水槽清晰可見。李梅蘭說,這就是水磨的進水口,水從山上下來,進入儲水槽,推動水磨後,從水碾房的側面流出。

    發現了198年前建造的水碾房,樂畝村村委會的幾位工作人員都很高興,他們說,目前團結鎮正在開發旅游項目,水碾房正好符合“水文化”這一主題。村裡現在已經報告給團結鎮文化站,文化站的工作人員來水碾房看過,並報告給西山區文物管理所,文物管理所正准備對水碾房做進一步的研究、考證。

    而目前水碾房還屬於村民私人所有,村委會工作人員表示,等到文物管理所的研究結果出來後,他們再決定對水碾房的處理方案,如果是屬於保護文物的話,還要服從相關部門的安排。村裡也有可能將水碾房恢復,作為一個旅游景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