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位相關負責人到任丘市出岸鎮農民王立山的磚廠,對這家磚廠的古建青磚生產情況和產品質量進行檢驗。這家擁有200多年歷史的老磚廠,在業內享有“北任丘出岸、南江蘇御窯”的美譽,34年來一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指定的修繕用磚生產商,今年首批9000塊古建青磚已經“進京”。
日前,任丘市出岸鎮王立山的磚廠生產的千余塊古建青磚,又一次“進京”參與故宮博物院古建築修繕。為了確保修繕用磚的品質,前不久,北京故宮博物院兩位相關負責人來到磚廠,對古建青磚的生產情況和產品質量進行檢驗。企業有關負責人說,青磚經檢驗達到了質量標准。
王立山是這家古建磚廠的廠長,也是古建青磚手工制作工藝的傳承人。王立山說,他家祖輩靠燒制青磚生活,廠裡兩座磚窯均始建於道光年間。青磚的制作工藝復雜,難以機械化生產。隨著工業化制磚設備的問世,青磚除個別古建建築仍使用外,已基本退出建築舞台。
1982年3月,他帶領著一批對傳統手工藝充滿熱情的“手藝人”,建立了如今這個磚廠。同年,他帶著自己廠生產的青磚去往北京故宮博物院,毛遂自薦。故宮博物院專家們對於王立山的青磚非常認可,派出技術人員來到廠裡考察,並達成了合作意向。從那時起,任丘市出岸鎮古建磚廠,成為故宮博物院的古建維修建材專供廠商,其產品用於故宮地磚和牆磚的修繕,並一直合作至今。
為了保持古建青磚的原有特點,王立山堅持使用傳統工藝流程,且人工操作。“要制好一塊青磚,首先要選用已晾曬2至3年的優質黏土,采用中性水和泥,靠人工將泥和熟、和透,制坯,壓平表面並修整方正後,放置陰涼處陰干。陰干後的磚坯由工人逐塊手工裝窯,等待燒制。燒制過程要由經驗豐富的師傅把握‘火候’,通過控制燃料投放,使窯內慢慢升溫,最高時可達1200攝氏度。”王立山說,在窯內燒制半個月後,進入陰窯環節。隨後,用小水噴灑窯頂,水經多個導管進入窯頂孔洞,在窯內形成蒸汽。在蒸汽作用下,經過一周到十余天燒制,窯內土黃色磚坯顏色逐漸加深,直至變為青藍。之後,工人掀起窯頂通風降溫一天,方可出窯。十幾道工序缺一不可,真正體現了“慢工出細活”。
王立山說,他也曾糾結過是否要繼續經營磚廠,但考慮到先輩們的手藝不能在自己手裡失傳,便下定決心,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咱的磚廠都是給國內最著名的古建築提供建材,質量和外觀都要做到最高標准,不能搞砸了。”王立山如此诠釋他的制磚理念。
古建青磚采用傳統工藝生產的成品磚色澤青藍,最大程度地接近古建築外觀。說到這裡,年過花甲的王立山笑了:“如今,我家的青磚長年在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等古建築修繕工程中使用,產品技術指標已經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在業內享有‘北任丘出岸、南江蘇御窯’的美譽。”
王立山介紹,一個窯兩個月能出5000塊磚,所以每年到了故宮修繕的時候,故宮博物院的相關負責人便會提前發來訂單。今年以來,已有約9000塊青磚被送到北京修繕古建築。根據故宮方面需求,王立山還將陸續帶著他的青磚進京。
據悉,2012年,任丘出岸鎮古建磚廠的“古建青磚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廠區古窯被列為文化遺產,得到重點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