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記者走訪塞外古鎮豐鎮

記者走訪塞外古鎮豐鎮

日期:2016/12/16 18:45:07      編輯:古代建築
內蒙古晨報報道(記者 武峰 王國柱)這裡曾是綏遠省政府所在地,而今也是烏蘭察布市第一個撤縣設市的開放城市。

  這裡曾是平綏鐵路的終點站,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商貿儲散地,塞外旱碼頭”,如今的豐鎮人一度把生意做到全國各地,有“買天下,賣天下”之說。

  旅蒙商人的往來穿梭形成了一條商貿古道使得這個塞外重鎮從一開始就塗上了一抹濃濃的商業色彩。草原文化、農耕文化和晉商文化長期融合所形成豐鎮文化造就了豐鎮人敢闖敢干的魄力,並注定要發展,要騰飛。

  這就是豐鎮

  商貿集散地,塞外旱碼頭

  豐鎮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地處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全市總面積2704平方公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開始設行政建制,乾隆十五年設豐鎮廳,民國三年改廳建縣。解放初期,一度為綏遠省政府所在地,為市建制。“9.19”起義以後,省政府遷往歸綏(呼市),又恢復為縣建制。1990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豐鎮撤縣設市。1998年12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對外開放城市。

  環內蒙古邊界行大型采訪團走進豐鎮市,讓我們感受到了四通八達的交通區位優勢的便利,據豐鎮市委副書記常培忠介紹:京包鐵路、大准鐵路,208國道、208高速、呼陽省際通道、通鄉油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特別是208高速公路的開通,將豐鎮市納入到了京津唐4小時經濟圈,使豐鎮到達首都北京的時間縮短到了3小時,出港時間縮短到了5小時。

  由於這裡成為平綏鐵路的終點站,河北、山西的客商雲集於此,各種貨物大量屯集在這裡,豐鎮的居民把各種散貨去進行買賣交易,更有的人走出豐鎮走向了全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街小巷肩背著銅火鍋、石英鐘的一些人和居民交換著現金及國庫券,當時國人還不知道未來國庫券價值幾何的時候,豐鎮人就已經掘到了第一桶金。

  連續兩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

  豐鎮市委副書記常培忠向記者介紹:豐鎮市以園區建設和大項目建設為重點,加大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產業層次進一步優化升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實現了兩位數。

  由於境內有京包、 大准鐵路和208國道,二連浩特——河口高速公路把京大高速和京呼高速連接起來,形成了環繞四周的高速路網。為此,豐鎮市立足交通和區位優勢,確立電力、重化工、煤炭、建材、制酒、農畜產品加工六大主導產業,先後成功引進了一大批工業大項目,總投資達到100多億元,使全市工業經濟上水平、上規模,電力、重化工、氟化工、建材、制酒、 紡織等優勢產業集群初步形成。實現了生產要素的集聚,與豐電一期、二期、三期連成一線,形成全市一條隆起的工業經濟帶。蒙豐生物、科維爾草業、馬鈴薯精澱粉加工、蒙源奶粉、富豐肉食品等一批龍頭企業先後落戶豐鎮,迅速推進了農牧業產業化進程。2003年提出了3年內打造烏蘭察布第一經濟強市的宏偉目標,結果提前一年實現了既定目標。 2005年又提出了打造自治區一流經濟強市的目標,目前也已實現,並連續兩年入選中國西部百強縣。 現在正向5年內進入自治區旗縣市區十強的奮斗目標邁進。

  華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

  豐鎮發電廠是聯結內蒙古西部電網與華北電網的本樞紐電站,擔負著向首都北京送電的重要任務,是自治區實施“煤電轉換”“西電東送”戰略的主力發電廠。

  豐鎮電廠一、二期已形成120萬千瓦的生產能力。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豐電三期正在建設。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豐電四期正在進行前期准備工作。全部達產後豐鎮將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電力能源基地。全市現有22萬、11萬伏變電站各1座,有4條工業專線,為京津唐地區提供了充足的電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