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探尋塘尾古村落百年興衰(組圖)

探尋塘尾古村落百年興衰(組圖)

日期:2016/12/15 22:09:44      編輯:古代建築
石板路。
石板路。
各式古井。
探尋塘尾古村落百年興衰
各式古井。
古巷。
古巷。
  深圳特區報記者 古偉平 通訊員 石宣 文/圖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以古圍牆為界,全圍式古村落而著稱(東莞地區稱村落為“圍”,靠近池塘的顯著地段為“圍面”)。 古村落總面積為39565平方米,現存古民居268座,21座家祠堂,1座總祠堂,19座書室,10眼古井,4個圍門,28座炮樓。村中李姓老人回憶,據族譜《隴西李氏家乘》記載,宋末李栎囚遭權貴排擠,只身由東莞白馬逃來塘尾,被黎姓人家收留並配與女兒,歷元、明、清近600多年的發展,李氏逐漸興旺,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圍成李氏家族聚落。

  近日,記者在東莞石排鎮宣傳辦有關人員的引導下,沿著東莞石排塘尾古村的石道,在石排當地老人的細語回憶中,探尋塘尾古村百年興衰榮辱,感受其悠悠古風。

  仿生布局 格局完整

  在塘尾村南大門,塘尾村管理處的謙叔為記者引路。尚未進入古村,在一高點,一眼望去,令人震撼。古村落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圍前三口魚塘一大二小,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這樣的圍前蟹形仿生布局在廣東不為多見,可謂是東莞的一大景觀。

  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圍牆、炮樓、裡巷、祠堂、書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農業村落文化景觀。尤為可貴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經破壞的明清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築構件,明、清、民國至改革開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產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走進塘尾古村,腳踏著古巷道,記者一陣恍惚,以為穿越時空來到了古時候。記者把村落的古巷道走了一遍,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網狀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條,東西走向的橫巷4條。巷道由紅石條石鋪就而成,寬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謙叔告訴記者,至清末光緒年間,富紳李植忠改建部分紅石巷為花崗巖麻石巷,橫穿圍面,從東門出圍到牛過村,可達當時的南社火車站,由北門出圍直達當時的木排村石龍渡口,總長度近10公裡,現僅存圍內300米。

  圍牆、圍門、炮樓

  除了古巷道,在塘尾古村,隨處可見古圍牆、圍門、炮樓。謙叔介紹,圍牆、圍門和炮樓始建於明,歷代有維修。圍牆繞古村落成封間一周,周長860.8米,高5米,寬0.35米,紅石牆基,青磚牆體,每隔4米有一附牆。在圍牆東南、西南、西北、東北角開有四個圍門,村民分別稱之為東門、南門、西門和北門。圍牆附有28個谯樓(當地鄉民稱樓斗、炮樓),以28個天文星宿命名,圍牆、圍門和炮樓組成完整的防御設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來先後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軍的搶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盡管歷經歲月侵蝕,村落的圍門、圍牆卻仍基本完整,炮樓尚存19個。

  書室與古井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一個古村竟然有大大小小19座之多的書室。據謙叔介紹,他的祖上曾三代中過舉人,在村中最為德高望重,學識也最為淵博,村中的典故無不了然於心。據其介紹,塘尾村自宋末才子李栎庵在此扎根之後,立村造房,耕讀持家代代傳承,幾百年間塘尾人都勤讀詩書,村中現存書室就已達到19座之多,可見當時書香門風之盛。這些書室中以清代末年舉人李冀南的“寶卿家塾”最為有名,寶卿家塾是民國年間李冀南擴建祖居而成,寬8.85米,長9.5米,早期為家祠與民居結合的建築,後改家祠為書院。現存東莞清末探花陳伯陶1919年題書的“寶卿家塾”紅石門匾,雖歷經百年風雨仍風貌猶存。

  同時,記者還發現,村裡的古井同樣是讓人啧啧稱奇。目前村裡共有10口古井。10口古井按一定規律分布在各巷道旁供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內供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磚砌築,井沿則用整塊紅石挖空而成,至清末采用花崗巖石。既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又兼備消防功能,下水道設計布局合理,排水渠隱藏在巷道下面,全村排出的污水直達村前魚塘,一年四季,不腐不臭,堪稱奇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