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走進龍門古鎮 探尋孫權故裡的“文化圖騰”(圖)

走進龍門古鎮 探尋孫權故裡的“文化圖騰”(圖)

日期:2016/12/15 22:36:53      編輯:古代建築

  浙江在線富陽10月3日訊(見習記者 潘傑 方運田 記者 徐劍)敲著鑼,吹著唢吶,一匹高頭大馬當前,媒婆護著花轎,這支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顯得熱鬧非凡。沒多久,一群穿著藍色兵服,手持紅纓長槍的士兵又步伐迅速地從身邊經過。

  這兩天的龍門古鎮仿佛夢回千年,要與古代打個照面。打聽得知,最近正值民俗風情節舉行,素有“千年迷宮”之稱的龍門古鎮內,還有陶牛鍋、跳魁星等一系列民俗活動,也有著民間能工巧匠的獻計。

  三國文化是主打,居民90%以上都姓孫

  龍門古鎮內完整保留著江南罕見的明清古建築群,牆檐相連、房廊相接。和烏鎮、西塘等江南水鄉所不同的是,它是一座山鄉古鎮,據說只要沿著水的流向走,就能順利走出迷宮般的古鎮。

  古鎮90%以上的村民都姓孫,是三國吳王孫權的後裔,定居至今已是第65代,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負責景區文化開發的孫文軒曾經接待過一個慕名前來的台灣旅游團,其中有幾位孫中山先生的後裔帶了族譜,他一比對,竟意外發現他祖上也是從龍門遷居數次才到的廣州。

  “當時他們知道後,都不肯走了,感覺是尋到根了。”

  因而,孫氏文化和三國文化也成了鎮上最重要的“文化圖騰”。為了能把文化最完整的保護下來,古鎮並沒有進行太大的翻修,只是把一些改的新樓降高度,以匹配整體的風格。鎮內仍生活著千余居民,午飯時間就升起袅袅炊煙,有老人在家編布鞋,也有在家門口做起當地噴香的“炸面筋”,氣息古樸。

  古鎮廣場邊,搭有一個3米高的灶台,兩口直徑1米、高1.5米的鍋裡炖有本地產的牛肉、牛雜碎、牛筋、牛蹄等。相傳孫權稱帝後舉辦家宴,富春孫氏采辦牛肉快馬送到南京,廚師把牛骨與髒器放在大鐵鍋內,加入料酒、鹽、香料等煮熟,叫來親友掏著吃,由此也有了掏牛鍋。

  此外,鎮上還請了省市研究三國文化和孫權的史學專家開設三國大講堂,為游客講述歷史上真實記載的三國歷史和典故。在“三國大舞台”,固定時間還會上演“東吳戰馬”、“龍門戰馬”、“跳魁星”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鎮上唯一的糊燈人,手藝面臨失傳

  我們見到75歲的孫法源時,他找出了一張折的有些舊的《富陽日報》,然後熟練的指出自己的名字:“孫法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孫法源“糊龍燈”的手藝在龍門鎮上算是一絕,龍門古鎮內舞的龍燈全部出自他手,還曾在西博會上表演過,甚至其它鄉鎮做的龍燈都會請他去做指導。

  “我爸爸是個手工藝人,會糊龍燈,我十二、三歲就開始跟著他學了。”,16年前,當了40多年水利電工的孫法源辭工回家,買齊顏料、布料、紙張,重新拾起擱淺數十年的祖傳手藝。

  1998年以來,伴隨著龍門古鎮的逐漸開發,民俗表演、廟會活動都需要舞龍助興,迄今為止的七條龍燈都是他一手帶領大家糊的。

  經過選料、穿骨架、合成、上色等等工序,完成一條龍燈需要近兩個月的時間,光縫好一個龍腿就需要兩天。每一次他還要想著如何創新,好讓龍燈舞起來更輕松,也更好看。家中有一間房專供他創作,還有一間放著他糊好的轎子等成品,不少毛筆的桿子因為刷的時候太用力被捏扁了,但他從不捨得扔。

  沒有退休金,糊龍燈的收入也不高,但孫法源從來沒覺得累,在他看來,喜歡的東西無所謂錢的多少,也無所謂辛苦與否。由於是富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人,每年他還能得到1500塊的補助。但這些錢他一分也沒給自己留,全部買了戲服。

  不過孫法源也面臨著很現實的問題,祖傳的手藝兒子沒學會,孫子高中畢業就去念了計算機,迄今他都沒能為這項需要耐心和細心的民間手藝找到合適的繼承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