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神秘的“彝人古鎮”
日期:2016/12/15 22:08:27   編輯:古代建築中共楚雄州委副書記、州長楊紅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彝人古鎮”的“魂”是“彝文化”,主要是展示彝族的人文文化、建築文化,滿足旅游和居住的需要。“彝人古鎮旅游區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內涵和品質,早已吸引了省內外各大旅行社的目光。他們很看好古鎮的旅游市場前景,並且已有100多家旅行社簽約彝人古鎮旅游公司,把彝人古鎮列入滇西旅游的楚雄游站點。”春夏之交的時候,我們走進了美麗的“彝人古鎮”。
“游雲南必到之地”
有旅游專家指出:人文旅游資源與自然風光旅游資源不一樣,人文旅游資源對游客的吸引具有重復性,而自然景觀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具有單一性。在“彝人古鎮”,這種觀點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釋。
彝人古鎮位於雲南楚雄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永安大道以北、太陽歷公園以西、龍川江以東、楚大高速公路以南。占地約1750畝,總建築面積90萬平方米,總投資25億元,是集商品房居住和旅游為一體的旅游文化地產項目。楊紅衛州長告訴記者,“彝人古鎮”要突出彝文化並在古鎮荟萃與展示,讓商住和游客體驗博大精深的彝文化,集中體現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唯一性和排他性,彝人古鎮必將成為“游雲南必到之地”。
古鎮以雲南楚雄州風光名勝為基本素材,采中國古鎮人文意境,融彝漢民居之建築精華,設置了彝王宮、土司府、相國府、德江城樓、望江樓、古戲台、火塘會等數十個景觀節點,將一幅恢弘燦爛的彝州風情畫卷徐徐展開。地處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人古鎮,是全國重要的彝族聚居區,彝族文化積澱厚重,太陽歷、彝族醫藥、歌舞、飲食、服飾和節慶等民族文化絢麗多姿;楚雄境內發現的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化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人類化石之一;這裡還是聞名於世的恐龍之鄉和野生食用菌王國。彝族歷史悠久,解放後根據彝族人民的意願,統一稱為彝族。彝族鼎彝的“彝”,從漢文字意上來講,有莊重古老、豐衣足食之美意。
崇尚色彩的臘魯女子
彝族的另一個支系是臘魯人。當地導游告訴我們,臘魯婦女多系著漂亮的圍腰去趕街做客,走親串戚。臘魯女子從七八歲開始就系圍腰,它用幾種色彩鮮艷的布片拼制而成。底板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一顆顆銀泡排成六路鑲成六邊形,中間鑲成兩個大小不等的四方形,銀泡周圍用花邊相配,每塊圍腰至少要200顆銀泡才能鑲成,多的可達684顆。下部用花邊、花線相配而成,再配上銀掛鏈8條,從脖頸掛到胸前。圍腰上的銀泡、銀紐扣不論數量多少,都必須是雙數,表示吉祥。每當吉日節慶,婦女們都要系上光彩奪目的銀泡圍腰跳舞賽歌,銀泡圍腰給節日的歡樂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和情趣。
彝族少女在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一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後,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將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還要將童年時期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沙拉洛”儀式標志著少女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有一些彝族聚居區,還舉行一年一度的賽裝節。屆時,從六七歲的小女孩到七、八十歲的老太太,紛紛穿上自己最心愛、最漂亮的繡花衣裳,成群結隊地從附近山寨,有的甚至是從幾十裡、上百裡的地方趕來,參加隆重快樂的賽裝節,顯示自己精巧的手藝和才智,並學習別人的經驗。她們互相欣賞交流,比賽誰的服裝最美,誰的手藝最高。
彝寨“三道酒”
彝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之一,現有人口657萬多,主要分布在雲南。舉世聞名的百科全書《西南彝志》與彝族史詩《勒俄特依》、敘事詩《阿詩瑪》就記述了彝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根龍脈,彝族人樸素的民族倫理道德和多姿多彩的文化,是世界文明史上優秀文化的典型,也是中華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楚雄采訪時有一種感覺特別新鮮:彝族的節日特別多。從農歷2月開始,各種節日紛至沓來。據當地旅游部門官員介紹,有密枝節、彝歷節、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節、賽裝節等,尤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彝族人對人誠懇,待客熱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貴客的禮節。
當地導游告訴我們,第一道酒為欄門酒,即在門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響長號、唢吶,彈起月琴,載歌載舞,歡唱“迎客調”,客人一下馬,就由盛裝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內放有木葉,則表明要客人當場回唱一首酒歌;第二道酒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遠方高貴的客人敬上雙杯美酒,同時還要獻上祝酒歌。酒歌有現成的曲調,聲調熱烈高亢,唱詞內容有傳統詞,也有即興發揮的創作,根據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贊、吉利的歌。敬酒歌可一人獨唱,也可數人集體唱;第三道酒為留客酒,即客人要離開主人家時,主人送客到門口時請客人喝下離別前最後一杯酒。敬酒時長號、唢吶同時吹奏“留客調”,男女青年歡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內容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牽掛、挽留。
奇特的服飾習慣
彝族各地的服裝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琅滿目,各具特色。婦女一般上身穿鑲邊或繡花的大襟石衽上衣,下著百褶長裙,裙的下擺鑲有多層色布。黑彝婦女裙長及地,戴黑色包頭,雙耳環,領口別有銀排花。除小涼山的彝族穿裙子外,雲南其他地區的彝族都穿長褲,許多支系的女子長褲腳上還繡有精致的花邊,已婚婦女的衣襟、袖口、領口也都繡有精美的花邊,尤其是圍腰上的刺繡更是光彩奪目。當地人告訴我們,雲南石屏、峨山已婚婦女的圍腰刺繡別致美觀,它凝聚著主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可使婦女獲得很高的社會聲譽。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鮮艷的綴有紅纓和珠料的雞冠帽,雞冠帽常用布殼剪成雞冠形狀,又以大小數十、數百乃至上千顆銀泡鑲繡而成,華貴美觀,戴在頭上就仿佛像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雞。據說,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陪伴著姑娘,可以驅邪避害,逢凶化吉。還有另一種說法是:雞冠帽的大小銀泡是星星和月亮的象征,姑娘頭戴帽子,一生將吉祥如意,充滿光明和幸福。
住在山區的彝族,過去無論男女,都喜歡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氈。其形似斗篷,用羊毛織成,長至膝蓋以下,下端綴有毛穗子,一般為深黑色,白天披在身上擋風御寒,夜晚則當被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現象已經少見。小涼山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鑲有花邊的右開襟上衣,下著多褶寬腳長褲,頭頂留有約3寸長的頭發一绺,漢語稱之為“天菩薩”,彝語稱為“子爾”。這是彝族男子顯示神靈的方式,千萬不能觸摸,否則,主人就會認為是對他最大的侮辱。外面裹以長達丈余的青或藍、黑色包頭,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長椎形的“子爾”(漢語稱為“英雄髻”)。男子以無須為美,利用閒暇時把胡須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絲線串起的黃色或紅色耳珠,珠下綴有紅色絲線,顯得英姿勃勃,神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