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歐洲巡展的“肉身坐佛”已被我國文物部門初步確認是1995年從福建盜出的章公祖師像,追索“肉身坐佛”再次引發人們對海外流失文物的關注。從事件目前進展來看,該文物回歸是必然的,不過這趟“回家的路”難免一番曲折。對流失文物實施追索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國內文物管理好,杜絕此類事件重演,不再讓“自家”文物變成“別人家的”。
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大國,流失海外的文物可謂天文數字。據中國文物學院統計,目前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海外,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如果說因為歷史和戰爭的原因造成文物流失,是痛心疾首的民族之殇,那麼和平年代從民間被盜或通過地下非法交易導致珍貴文物流出國門,則是民族之恥。雖然我國明確禁止文物買賣,但是地下文物交易一直相當猖獗。令人痛心的是,很多文物正是通過這種非法渠道流失到海外。就拿“肉身坐佛”來說,這件文物是如何被盜的?被盜多年為何一直悄無聲息?文物又是如何流轉到歐洲的?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們在文物保護和監管存在巨大的漏洞和短板,更折射出文物保護意識缺失的現實。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再現和見證。近年來,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普遍提高,但我們必須看到,文物保護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容不得半點松懈。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狠狠打擊走私、盜墓等犯罪行為,清點普查文物家產,建立被盜文物數據庫,堵住地下交易,使文物竊賊無從下手、無處得手、無法脫手,讓中華民族的歷史之光,照亮更久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