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探尋屯堡古鎮的前世今生(組圖)

探尋屯堡古鎮的前世今生(組圖)

日期:2016/12/15 22:50:02      編輯:古代建築


  對屯堡的情結仿佛許多年前就滋生了,一直想找個機會和時間去看看這個傳說中的最後一支明朝古村。關於行走,總是帶著記憶,內心模糊、紊亂,這個叫七月邂的女子,永遠喜歡一個人上路,一部相機,一個背包,一個落寞的身影,在多少現世眾生裡,在多少鄉村山野裡,似乎永遠找不回自己。

  那些舊時光景,那些前世今生的記憶,重疊在同一幅畫面中時,便是隱秘中的“明代古風,江淮余韻”。尋著這份殘缺的歷史片斷,從南京到屯堡,從江南到西南, 600年前的遷徙移民,見證了一個王朝離去的背影。這是六百年的滄桑變化,凝聚了一個迷,一個魂,這便是屯堡人。尋著這個謎,有一天,七月邂的身影終於晃悠悠的來到這個石城村落。

  冬日午後的陽光很溫暖,總覺得西南的冬天比江南溫暖多了。從貴陽到安順平壩再轉車到天龍屯堡古鎮,一路的轉輾,只為了看看,600年與世隔絕生活的屯堡人。

  “屯堡人”是一種明代漢族移民群體的特稱,他們的根在南京,他們是60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駐西南的30萬大軍的後裔。明洪武年間,他們奉“遣漢制夷”之命,從南京、安徽一帶調北征南,來到黔中腹地,建起了一個個屯和堡,邊耕讀,邊戍土。作為征服者的屯堡人,在西南寫就了屯田戍邊的輝煌歷史,也始終驕傲地保持著明清時代江南故地的生活習俗。

  他們至今仍舊身穿大明朝的長衣大袖,這一身明初朱元璋家鄉的“鳳陽漢裝”一穿就是六百年。

  他們的裝束通常是青布寬袖鑲邊大襟衣,黑布圍裙,滾邊繡花長統鳳頭鞋。精致的花邊體現了江南刺繡的神韻;一雙尖頭的繡花鞋,透著屯堡婦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貴。

  已婚婦女腰束長長的織錦絲帶,佩帶銀質耳環、手镯、戒指。剃額修面,束“三绺頭”,前發高束似鳳凰頭,包頭帕,丈夫或雙方長輩中有亡故的包白帕,如果看到老年婦女包青帕,那麼這家人肯定都長壽。

  未婚女子梳長獨辮。

  屯堡婦女自古以來追隨朱元璋的元配夫人“大腳馬皇後”,不纏小腳,而且習慣打綁腿,因而被周圍的少數民族和後來遷到貴州的漢人譏笑為“大腳女”。屯堡婦女可說是屯堡文化忠實的守護者。

  自滿清以來就喪失屯軍優越地位的屯堡人,如今,只能通過對往昔歲月的追憶和對故土南京的思念,來維持獨立的文化特征並排解異鄉的漂泊感。

  他們仍舊跳著大明朝的軍傩(地戲);他們仍舊沉眠於老祖宗“插標為界,跑馬圈地”的榮耀之中。六百年滄桑歲月,他們鄉音未改,服飾依舊……

  走在這個完全由石頭砌成的村落,恍若隔世。一條小溪貫穿古鎮,一派江南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沿溪多為石砌櫃台的商戶人家,老人們三三兩兩坐在橋頭閒聊。

  這是一個完全用石頭堆砌的古村落:“石頭的屋頂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牆,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磨,石頭的井台石頭的缸。”這段順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建築特色。寨牆、房屋、院牆都由密密層層的灰色石板線條構成,從上望下去齊刷刷一片石板屋頂。一個屯堡就是一座石頭城寨。

  其中,還有沈萬三的故居在這裡。這更加深我對那段明朝那事兒的謎。

  背景資料:沈萬三,名富字仲榮,又名沈秀,因排行老三,所以被稱為沈萬三。這位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曾被稱為東方的“比爾蓋茨”,生於浙江南浔,後遷周莊。究其發家的原因,眾說紛纭,但據史料記載,沈萬三以農耕起家,後拓展工商業,因管理和經營有方,精於理財,積累資本發展海外貿易,以致家產億萬,成為富可敵國的巨商。所以至今老南京沒有人不知道南京有個沈萬三,民間傳說裡,依靠聚寶盆,沈萬三出資與大明政權“對半而築”南京明城牆,終於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全家被發配至雲南。之後的數十年間,沈萬三一族又被幾次清洗,終於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由於缺乏史料,沈萬三的後代在哪裡便成為一樁懸案。

  很多人說,沈萬三富可敵國,家族龐大,他的後代決不會憑空消失。那麼,這些沈氏後人去了哪裡?我想至少在屯堡這裡可以找到答案。

  有資料求證:貴州立省,正是明初政府大規模往雲貴高原屯軍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貴州、雲南都統稱為“滇”。沈萬三入的滇,有可能是一個大地理概念。

  所以,一個屯堡就是一部明史的見證,一段明朝移民的歷史記憶,一種獨特的漢族文化現象。

  繁華落盡,前世今生,已印了心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