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與古建修繕手藝人的對話

與古建修繕手藝人的對話

日期:2016/12/14 10:55:14      編輯:古代建築

老宅子不能修成四不像

  記者:您認為在目前古建保護和翻新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趙書:主要還是在設計方面不夠精細。舉個例子,琉璃廠以前每個門臉甚至於門前的欄桿都是各有特色、風格的。賣筆墨紙硯的和賣古玩字畫的,肯定要有所區別,但是現在雖然相關修繕部門已經想了很多辦法,也盡可能強調“修舊如舊”,但是在一些細節方面還是缺少了多樣性。

  記者:您認為出現這種“千房一面”情況的原因是什麼?

  趙書:首先,以前的業主雖然談不上是什麼專家,但是耳濡目染,見過的花樣比我們現在的專家了解得都多,而現在的經營者在古建方面的知識比較缺乏,磚牆加瓦頂並不等於就是古建築;其次,目前古建方面真正的行家裡手真的很有限,想要的東西做不出來也是常事。

  記者:那如何能改變古建方面人才短缺的問題?

  趙書:我們現在並沒有一所培養古建方面人才的專業學校,而以前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又存在周期長、出師慢等問題,這就造成了古建方面的人才只是星星點點地散落在民間。我呼吁各大專院校的藝術設計等專業應該開設古建的相關課程,學藝術設計不單可以設計時尚的藝術作品,也應該了解和掌握古建方面的相關知識,這樣可以緩解古建人才短缺的問題。最好是能成立一所古建方面的專門學校,通過全面系統的學習,“學舊懂舊”。

  記者:有了學校,古建的問題就解決了?

  趙書:古建絕不只是鋸木頭和泥砌牆那麼簡單,裡面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只會干活,而沒有古典文化的根底,是干不了古建的。比如,許多老宅子裡都有彩繪,畫的是什麼人物、什麼故事、有什麼講究,很多業內的人都未必全能說得上來,這就造成我們現在很多的“新古建”只有樣子而缺乏神韻。不能只顧技藝傳承,而忽視了文化傳承,文化傳承比單純的技藝傳承更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