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陽雲安古鎮依山傍水,古樸悠深,歷史悠久,經3000年風霜洗禮,依然風韻猶存,早在3000年前就因為鹽而聞名國內外。小鎮因鹽而興,卻隨三峽水而亡。
白兔井的傳說 在唐宋時期,隨著鹽業的發展,雲安形成街市,清康熙年間。江西、湖北、陝西、湖南等省人紛紛入川開鹽,雲安有商號300余家,成為川東重要工商業重鎮。抗日戰爭中,川鹽二次濟楚,雲安再興,為縣境一大都會,富甲一方,有“銀窩場”之稱,以至當時有民謠說:“女娃子,快快長,長大嫁到雲安場。”在雲安古鎮,流傳著一口井的故事,雲安鎮的老人說:相傳在2000多年前,漢高祖劉邦率將軍樊哙來朐忍募兵,在雲安時,樊哙射中一白兔,白兔負傷而逃,樊哙跟蹤追捕,追到一口井旁邊,白兔不見了,樊哙拔草發現鹵水,劉邦就叫當地名士扶嘉就地掘井汲鹵煮鹽,起名“白兔井”。現在,這口鹽井依然留存,隱藏在一片雜草之中。
“等到蓄水的最後一刻" 由於三峽工程的修建,移民資金的扶持。縣城新修了公路,從雲陽新縣城乘車去雲安古鎮,大約一個小時,就可以開始古鎮之旅。古鎮上現存的青石板老街、江西街、木匠街、黃洲街、五顯廟、箭樓路、九間鋪以及陝西箭樓、維新學堂等特色古建築大多為清朝和民國時期所建。三峽大壩三期工程完工後,雲安鎮這些老街古樓將一一被沒入水下。
正在三峽移民大拆遷中,雲安古鎮156米水位以下建築首批拆除,曾經繁華的古鎮,成了一片廢墟。沿著湯溪河往前走,一座特別的斜拉橋,它是1974年我國第一座實驗性綱索砼斜拉橋,隨著三峽工程的蓄水,這一座中國橋梁的實驗標本將永遠消失。一位老人描繪著以前古鎮的模樣,並告訴我們:“不到蓄水的最後一刻,我們都不會離開這個地方”。
曾經輝煌的陝西箭樓 沿著蓄水水位線向上走,來到三期蓄水177米的水位線。一片古建築群很快映入眼簾,踏著千年的石階往上走,仿佛走進了千年鹽都,這些老建築好像述說著當年的輝煌:商號林立,鹽井數百,人群如織……這裡最出名的要數高出周圍房屋半截的陝西箭樓了,它是千年古鎮雲安的一處標志性建築,位於古鎮中央,海拔高程165米,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為當時客居雲陽的陝西幫會建造。整個箭樓建築面積190平米,共有5層,其中最頂層懸掛有一口清代鑄造的銅鐘,曾經為雲安鹽場作為報時之用。陝西箭樓地處雲安三線水位以下。也在拆遷之列。在保障三峽三期蓄水的同時,為了讓這一標志性建築得以長存,雲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決定對箭樓實施保護搬遷,並將按照“搬舊如舊”的文物保護原則,在雲陽新城磨盤寨牆根腳下興建的文物園進行原樣復建。
老人們的悠閒生活 倘徉在古鎮的街道上,炊煙缭繞,一路上看見小孩放學了,在街上來回奔跑,原來已經是中午了。這裡的中午不是那麼喧鬧,部分人家已經搬走。人去樓空,年輕人早已經脫離了這個悠閒的古鎮,在外面忙碌去了,剩下老人和小孩在這裡把守老屋,在洗菜做飯。時光在這裡慢了下來。變得特別悠閒。午後老人悠閒的在溫暖的陽光裡玩著花牌,還有那令人饞涎的“雲安羊雜”等很多正宗的特色菜,感覺比平時吃過的任何山珍海味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