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是中國文化“不滅”的元素
日期:2016/12/14 10:54:07   編輯:古代建築【文化評析】
作者:完顏平
近日,西安市旅游局官微發布了一條贊頌西安城牆的微博:“西安城牆,是孤獨的,它的那些老伙計們:北京城牆、南京城牆……早就灰飛煙滅。”這條微博引來了南京網友的不滿,有網友評論道:“咋回事,南京明城牆咋就說沒就沒了呢?”隨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官微“@南京城牆”回應,“南京城牆現存25公裡,且大部分是原牆體,不論從體量或等級,都比西安城牆要高。”西安城牆和南京城牆的隔空對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其實,西安城牆與南京城牆的對話早幾年就發生過,“夕”話“朝”拾,說明這個話題底蘊深厚,對話人意猶未盡,或是說在一些基本元素上,大家還沒有找到共同點,形成“同心結”。也許,有些事情經過“討論”,消除成見後,反倒能“走到一起”。
城牆,是中國文化“不滅”的元素,這一點必須確立。第一,無論“京”城牆,還是“府”城牆,都是“中國牆”,都有“可炫耀”的歷史。南京城牆始建於1366年,分為外郭城、京師城、皇城、宮城4道,現在大家能看到的南京城牆是京師城牆,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史料表明,西安城牆也造於明朝,雖然歷史定位有所不同,但兩座城牆有著很多共同點,在明朝都是用作軍事防御,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無論“石灰堆砌”,還是“夯土包磚”,都是“中國造”,都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水平、風格的具體見證。筆者就生活在南京城牆邊上,時常會在它的腳下駐足凝視,這座從牆基到頂部用的都是條石和磚頭,建造時用糯米和著石灰來壘砌的城牆,至今仍然雄偉壯觀。筆者也曾到西安考察學習,近距離領略了西安城牆的風采,“牆芯夯土、外面包磚”,恰恰展現的是西北漢子的風格,同樣威風凜凜,英姿勃發。第三,無論“體量大小”“高低長短”,都是“中國卷圖”,可研究的是中國歷史長河的寬度和深度。南京城牆是目前世界上體量最大、最長的城牆,西安城牆雖然不及南京的長,但從歷史文脈的角度講,南京和西安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是記載中華文明延續的兩部重量級古書,打開它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兩座古城城牆的連接。
由此,必須用民族、歷史、文化和發展的眼光來體驗中國古城牆的內涵和魅力。西安城牆從來就不是“孤獨的存在”。在國家文物局批准的申遺預備名單中,“中國明清城牆”項目一共有8座城市,包括南京、西安、荊州、襄陽、臨海、壽縣、興城、鳳陽,還有更多的地方,如廣東、福建、河北、河南的明城牆都要加入進來,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名門望族”,在振興中華歷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不可能“灰飛煙滅”。今年3月,8座城市城牆申遺文本將遞交國家文物局,之後將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示著中國城牆作為中國文化的元素,正突破一城一界,跨越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挎大刀,城門底下走一遭”,這首童謠人們至今還在吟唱,但600多年畢竟離我們很遠。歷史凝聚成文化,時間凝固成空間。互聯網“烏鎮論劍”,世界就在“手尖的方寸移動中”,而傳承中華歷史文化需要更多的600多年,我們眼前將不可能只點一盞燈,只砌一座牆。西安、南京……所有的城牆,每一塊磚裡,都镌刻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需要我們共同攜手,悉心呵護。(完顏平)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