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鏡頭中的老北京初影

鏡頭中的老北京初影

日期:2016/12/14 20:53:05      編輯:古代建築

天壇祈年殿

    今天,蘇富比[微博]拍賣在倫敦拍賣一組18張北京城舊照。這些於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拍下的照片,有通州八裡橋、北海、被毀前的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昙花閣等,還有一幅北京城全景圖。
  1860年,英國人菲利斯·比托跟隨英法聯軍一路從天津大沽口進入北京城。作為隨軍攝影師,他拍攝了北京最早的一批照片,既有大沽戰場、聯軍攻占大沽口炮台、占領京城的過程,也有被焚毀前的清漪園。有學者稱,這些照片拼接起了英法聯軍入侵北京的路線圖。
位於八裡橋附近的貴族陵墓,攝於1860年10月3日至5日間。

  1860年9月23日,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前,比托將相機對准了通州燃燈塔,拍下了目前已知的北京最早的一幅照片。彼時,通州地標式建築——燃燈塔一派祥和,倩影倒映在運河裡,河畔還停靠著幾艘靜待游人的木船。拍攝完這幅照片後,比托又拍攝了通州八裡橋、內城東北角樓、安定門城樓等沿途景觀。其中一張拍攝於八裡橋的照片,顯示為某貴族陵墓。“1860年10月2日至3日,英軍曾在那裡駐扎,把陵墓作為補給站。”倫敦蘇富比書籍及手稿方面專家理查德·法托裡尼介紹說。     清漪園內昙花閣。昙花閣是清漪園萬壽山東麓的一座閣樓,結構復雜,工藝精美,平面呈六角星形,不幸罹難於1860年的大火,後在原址重建了另一座閣樓,名景福閣。這是清漪園被毀之前僅有的四張照片之一。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大肆搶劫並縱火焚燒了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和清漪園。而在10月18日之前,比托曾拍攝了一些清漪園的古建風景照,其中就包括清漪園被毀前的文昌閣、昙花閣等皇家園林的恢弘氣象。昙花閣為三層建築,設計精巧,呈六角星形,宛如盛開的昙花。在這張照片背後有兩行比托留下的記錄,字跡雖已暗淡,卻尚能辨識,英文原文為:“The great imperial palace yuan ming yuan,before the burning,peking October 18th 1860.”譯為:“偉大的帝王宮殿圓明園在燒毀之前,北京1860年10月18日。”照片裡的建築與這段文字說明略有出入,它其實是清漪園的昙花閣,重建頤和園時,那裡被改建為景福閣。
這幅清漪園全景圖由兩張照片拼合而成。從照片中可以看到當時萬壽山上的佛香閣已經被毀。

  歷史上首幅北京城全景圖(曾刊於2012年7月24日本版),已被確定為1860年10月24日站在老北京城牆上拍攝的。據法托裡尼介紹,這件作品由6幅獨立照片組成,合並起來成為一幅高21.7厘米、長173厘米的全景圖。這是第一張180度表現北京城樣貌的照片。法托裡尼介紹說,當時攝影師站在正陽門上拍攝。“同現在的北京城相比,當時的京城非常寧靜,建築很低很整齊。”

位於內城北城牆外的喇嘛廟——西黃寺的牌樓

  由於身份特殊,比托還用鏡頭記錄下英法聯軍與清政府談判及簽字的珍貴資料,並拍下皇城禁地的照片,留下了雍和宮、天安門、午門及部分北京城區街道的早期影像。

      雖然照片下的文字說明標注此塔位於萬壽山上,但根據塔上的石刻“敕封闡教禅師塔”判斷,該塔位於今天海澱區塔院。

  法托裡尼說:“這些照片是首次出現於歐洲的中國照片之一,很多歐洲人通過它們才第一次知道北京是什麼樣子。它們不僅是重要的歷史記錄,也展示了中國城市在過去150年的建築變化。”據他介紹,這些照片都是當時在北京沖洗出來的。後來它們被一位名叫愛德華·亨利·科特尼的陸軍軍官收藏,他在照片上做了注釋。

  據了解,整輯照片估價為10萬至20萬英鎊(約合96萬到192萬元人民幣)。據法托裡尼透露,已有不少買家來電話咨詢,其中也包括來自中國的個人收藏者。

  本版圖片由蘇富比拍賣提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