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建修繕不可缺少匠人精神

古建修繕不可缺少匠人精神

日期:2016/12/14 10:55:13      編輯:古代建築

安徽省祁門縣主持修繕多月的“梅城十二景”之文峰塔於2015年2月中旬露出新“容顏”,然而它煥然一新的面貌卻引來不少質疑。不少市民反映,古塔修繕完工後,沒了古建築樸質的氣息,不見了古塔歷經歲月的痕跡,面對“嶄新”的文峰塔感到陌生。

在古建修繕中,“修舊如舊”還是“修舊為新”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一方面是出於對建築文化價值的認同,另一方面是針對古建築的於當今社會的實用價值。但不管是“修舊如舊”還是“修舊為新”,古建修繕過程中需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修繕過程中應該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原貌。這裡所說的最大限度,其實彈性很大,沒有十分明確的定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很容易由於規劃人員、施工人員的疏忽而導致無法挽回的損失。

就像祁門縣文峰塔的修繕,就有文物研究學者稱,之前古塔每層塔檐的下方用墨線描繪一些圖案、紋飾,視覺上顯得有層次感。在1985年的維修中沒保留墨線紋飾和圖案,此次修繕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故而“失真”感更強,我們容易感覺到它的突兀。

一步錯步步錯,文峰塔的修繕就是一個例子,如果在之前的修繕過程中留意到這些細節,就不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這麼大的偏離,而歷史沒有如果。相信此類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要發揮古建築“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鑒”、“文化的載體”的作用,就不能認為它的價值僅僅是市場價格和資料價值。古建築作為歷史實物,除了其本身具備的藝術價值,還承載著大量豐富的歷史信息、文化及情感。可以說,古建築是一座城市歷經歲月的印記,它沉澱了一座城市的人文情懷。每一個古建築都有一個靈魂,每一處粉牆木屑都是組成這個靈魂的碎片,它所傳遞的內容是抽象的、易變的、易消失的,一旦損毀,古建本身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都將不復存在。

人類社會是文化的產物,沒有文化,人類文明也無從談起。文化直接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與內在自尊,能提供一種民族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相比文字記載,建築的空間占有特性能夠營造出一種時代感,更直觀更具感染力。古建的損毀不僅僅是建築的損毀,更是精神信仰的動搖甚至是坍塌。

因而,古建的修繕,不單單是一個工程項目,更是文化的修補與整理。在實際維修過程中,一改一換都要經過仔細考究,不能只顧粉刷換新,應持匠人精神待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