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鐘祥張集古鎮山寨群

鐘祥張集古鎮山寨群

日期:2016/12/16 18:10:51      編輯:古代建築
  從鐘祥市向北約50公裡的張集鎮,是一片海拔在200米-500米的低山坡地區,一條名叫沙河的小河從張集鎮流過通往漢江,巍峨的大洪山在這裡開始趨向於低平。在面積僅有 290 平方公裡的張集,山寨之多,幾乎無法算清,逢嶺築有牆,遇山建有寨。

  古代山寨是築有柵欄等防守工事的山莊。9月6日,我們穿行於茂密的樹林之中,尋找那些破舊的城垣。

  往日的刀光劍影不復存在,殘留的碑刻靜靜地向每一位來訪者訴說著什麼。

  張集古鎮:環山枕水

  大洪山的斜坡從隨州境內延展到鐘祥,其間溝壑縱橫,到處散漫了綠洲。在這裡,人們總能看到線條分明的梯田。炎熱秋季,田園裡開始呈現著成熟的黃色,每一塊田地都有著給水和排水的設施;田園的不遠處是相對集中一些的房屋,紅色的瓦房頂,與房屋周邊的綠色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而田園的遠處則是灰蒙蒙的山,其實那是覆蓋的綠色樹葉。

  9月7日的上午,我們沿著省道216公路向北走。鐘祥市到達張集鎮的公路上,一些村民在路邊曬著稻谷和棉花。

  汽車跨過沙河大橋,便是張集古鎮。南北的關橋河、張畈河圍抱著呈環形狀,交匯於沙河之中,鎮址位於關橋河北面的一塊平緩的坡地。老鎮正對南面的燕子灣山,與西面的朝天巖隔河相望。

  站在小山之巅,下望,古鎮與山水環繞在一起,因此當地人把張集稱為“環山枕水”的空間格局。

  帶領我們的向導,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老人。他的話語中流露著兒時的回憶:哪裡是理發店,哪裡曾經是商店,哪裡有一所小學……

  聽著他的話,我似乎看到一條無比繁華的街道,附近的山裡人趕集都回到這裡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騾馬隊終點:下漢口 上陝西

  早在明朝,張集就已經形成,是荊門兩大古鎮之一,雖然這裡只有500米的馬蹄形街道,卻擁有房屋兩千余間。

  來自當地政府的數據顯示:解放初期,這裡街道上有中藥鋪11家、經商門面27家,餐館6家,錢莊、糧莊、客棧等等。

  按照慣常的說法,集鎮重要與否取決於它獨特的地理條件。市場總是自然不自然地位於河流旁邊,好像所有的物品就像河水一樣匯集在一片低窪地。

  在長江、漢水流經的荊楚大地,你會發現古鎮總是在河流旁邊,比如:襄樊古城、上津古城等等,而這些古城又都是位於水陸交通的交叉點上。這些城市的誕生,並非因為當地有著多麼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是商戶們習慣休息或者更換運輸工具的地方,於是形成物資集散地。

  如果你常看地圖,就會更加直觀地了解張集古鎮的存在。位於大洪山西邊的低矮山區的張集鎮,是隨州、京山、荊門三地的咽喉,平緩的漢水河道泥沙淤積。來自北方的騾馬隊伍翻越過大洪山之後在此停留歇息,然後商賈將騾馬隊伍更換成船只,將物品運輸到漢水下游的漢口,或者上游的陝西。

  石碑見證

  清朝物價政策

  到張集鎮老街是下午5點左右。白晃晃的陽光讓這個老鎮更顯安寧。張集老街南邊的一座古堡式的建築叫做迎斗門,這是一個用青石扣成的半圓石拱門,門上有門樓兩間,供人值守。大門兩旁的石壁之上,鑲嵌著一塊清朝道光十七年的“工匠藝人工價碑”,這是一個不可多見的清朝時期物價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方案。

  出迎斗門,便是29塊長條青石所砌的台階直下河邊的小橋。橋上石板上不少動物的圖案在風吹雨打、洪水沖刷之下,已經變得模糊,河邊幾個孩子正在撈著螃蟹。

  道路造就了張集古鎮,但道路格局的變化也使古鎮逐漸衰落。在20世紀50年代,公路交通開始打破大山的阻礙,從武漢開往宜昌的鐵路也從50公裡之南的鐘祥城區穿過。當騾馬商隊被汽車和貨車取代之後,張集的商業優勢逐漸淡化,沒有商賈的老鎮開始變得冷清。如今,缺乏修繕和規劃的小街,青石路已經被全部改成了水泥路,而那些已經建成的紅磚房摻雜在其中,總覺得缺少了一點什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