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陝西地震三周年:震後青木川古鎮游客紛至沓來

陝西地震三周年:震後青木川古鎮游客紛至沓來

日期:2016/12/15 23:05:51      編輯:古代建築
圖為修舊如舊的古鎮。
圖為修舊如舊的古鎮。
圖為青木川魏氏老宅。黎徳華 攝
圖為青木川魏氏老宅。黎徳華 攝
  中新網陝西寧強5月6日電 (記者 冽玮)曲折離奇的傳說、古香古色的小鎮風貌……經過作家葉廣芩筆下的描寫,使位於陝西寧強縣的一個雞鳴聽三省的邊遠小鎮青木川迅速躥紅。而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毗鄰四川的青木川古鎮損失嚴重,經過3年的重建,這座有著旖旎風光和悠久歷史的古鎮,吸引大批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地處四川、陝西、甘肅三省交界處的青木川鎮,是陝西省最西邊的一個古鎮,像震中的汶川和北川一樣,也是一個羌族、漢族雜居的區域。距離寧強縣城136公裡,有大量保存完好、風格迥異的古街、古祠、古棧道等歷史遺跡。一條“回龍場”古街從南向北把小鎮裡的100余處明清民居,錯落有致地連綴在一起:四合院式的、船型的,中西合璧式的……

  整條古街呈現出“平盤端凳,雕窗扇門,院落集中,四水倒淌”的格局。民國時期三省商人匯聚於此交易,有洋行、商戶、茶肆、酒店等,享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驚”之譽。

  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間,青木川滿目創痍、瓦礫遍地,1984戶8149人受災,基礎設施、景區古建築、學校、醫院嚴重受損,1563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2.5億元。其中,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的回龍場古街,一些著名的建築魏氏老宅、旱船房、大煙館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災後重建中,寧強縣累計投入1.2億元,按“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鎮進行了保護性修復。據青木川鎮黨委書記周明東介紹,比如前些年建的青木川新街區都是鋼筋水泥小樓,與回龍場老街反差太大,為了古鎮風貌協調,當地重新恢復鋪設青石板街道路面,整修下水道。目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魏氏宅院、回龍寺觀景台及步道、民國時期創辦的輔仁中學都已整修完工,青磚灰瓦,古色生香,伫立其間,聽講解員講述60年前小鎮風雲激蕩的歷史,令人心曠神怡

  記者看到,古鎮早已恢復了昔日的熱鬧,該上學的上學,該做生意的做生意。對於那些時常造訪的照相機、攝像機鏡頭,人們已習以為常,只顧大聲招徕游客品嘗熱騰騰的花生稀飯、菜豆腐。經營農家樂的魏建華說,青木川鎮共有30多戶農家樂,生意都不錯。“木耳、香菇都是自家種的,豆漿、花生漿現磨的,臘肉、酸菜也都是自己動手制作,來游玩的游客都喜歡吃。”

  2010年,青木川鎮先後獲得“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兩項稱號。寧強縣文物旅游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青木川景區游客日接待能力達到5000名以上。下一步他們將結合當地旅游特色,把青木川建設成陝甘川一帶的旅游大鎮和文化名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