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铧在南門街拆遷工地意外發現了一些有銘文的磚塊,字樣分別為“洪州下火”“張甲”“鎮江府官磚”“周某”等。
韋明铧告訴記者,以前他也在揚州“撿”到一些銘文磚,如“鎮江前軍”“鎮江後軍”“敢勇軍”等,而“鎮江府官磚”是他首次發現。
附近居民告訴記者,南門街現在拆遷的,主要是一些舊民宅和一些老店鋪。這些銘文磚,是不是南門遺址當年的城牆磚呢?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束家平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揚州在一些城門遺址考古發掘中,陸續發現了一些銘文磚,以南宋和唐代的為主,上面的銘文主要是工匠名字或部隊番號,相當於在城磚上做了“標志”,讓人知道它的出處或由誰制作。束家平認為,南門街雖然靠近南門遺址,但在拆遷工地發現的銘文磚,並不一定是南門遺址城牆磚,可能是從其他地方運來的。
前段時間,我市考古人員在東門遺址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塊刻有“句容”字樣的銘文磚;此前東門遺址也曾出土刻有“武鋒軍”“鎮江中軍”等銘文的番號磚。由此推測,南宋時期因為戰事,揚州城在緊急加固城門過程中,曾征調揚州附近“資源”。
而這段時間,東門遺址城門樓的復建過程中,也使用有銘文的磚塊。束家平解釋說,東門遺址在復建城門樓使用的,幾乎是清代城牆磚,上面有那個時代的銘文。另外,古代城牆磚已有不少挪為他用,隨著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復建古建築,銘文磚就有不少出現在市民面前。
據考古人員介紹,“洪州下火”應是唐代的,洪州是地名,在現代的江西。此外,當年對宋大城西門考古發掘時,也出土了不少銘文磚,其中就有鎮江府官磚,即鎮江府督燒的磚,應是南宋的。通過銘文磚可以研究揚州的歷史,比如地方史、戰爭史、建築技術史、當時的行政區劃以及相互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