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軍科潘遺址 觸摸瑪雅文明
日期:2016/12/14 11:31:04   編輯:古代建築
在大洋彼岸,瑪雅文明城邦科潘遺址8N-11貴族居址的發掘工作,正在為破譯瑪雅文明興衰提供新的線索。截至2015年12月,發掘工作取得的成果令人驚喜,明確了北側中心建築的結構和建築及倒塌過程,發現的精美雕刻等豐富遺物,為探索北側建築的功能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一步令人眼前一亮
201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組建考古隊赴國外開展考古發掘,增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提升中國考古學的世界影響力,為國家戰略服務。
項目總負責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進軍科潘遺址,觸摸瑪雅文明,對中國考古學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次發掘,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積極參與中華文明之外的其他主要文明的研究,已跻身於對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發掘與研究之中,為全面開展中外古代文明比較研究積極創造條件。他說,“在國際上講到這個項目,任何國家的學者都會眼前一亮,使我們深深體會到能夠介入世界主要的古老文明的中心和發祥地的發掘和研究,這種工作的地位和意義是大不相同的。”
對科潘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強烈反響。考古隊准備以公眾演講、拍攝電視專題片等方式向公眾介紹成果。科潘文物精品展也正在籌備中。
在叢林深處探尋瑪雅文明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科潘遺址環境非常優美,讓游客贊歎流連。但對於田野考古工作來說,條件卻相當艱苦。首先是各種蚊蟲叮咬,這裡的蚊子有時還攜帶登革熱等熱帶病毒。主持現場發掘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清晰地記得,發現龍首雕刻那天,正在清理碎石時,突然躥出一條毒蛇,那是中美洲最毒的蛇之一。此外,因當地基礎設施落後,治安案件也時有發生。雖困難重重,但大家情緒都很飽滿,感受更多的是考古發現的驚喜和當地人民的熱情。
考古隊首先選擇了8N-11貴族居址中最高大的北側中心建築進行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三維成像、信息數據化和地層分析等方法都是之前科潘發掘中未曾使用過的,提高了發掘質量和效率。
經過幾個月的發掘,該建築的結構已逐漸清晰。它是一個有三層台基的重要建築。目前已確認,第二層台基四面牆壁上有13組墨西哥紀年和交叉火炬圖案,與王宮區第29號建築上的圖案完全相同,可見北側中心建築的等級很高。“13”,在瑪雅文明中是很神聖的數字。瑪雅人有部類似於中國的干支紀年的專用於祭祀的歷法,以13輪流搭配20個日名,每周期260天。玉器和神面焚香爐等重要遺物的發現也為建築的重要性提供了證據。
那件精美的龍首雕刻會讓中國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它酷似中國龍。包括這件龍首,上述歷法,對玉器的珍視,月中玉兔的傳說等,瑪雅文明與中國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現在還未有兩個文明直接交流的證據。
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原主任張光直曾提出“瑪雅—中國文化連續(聯系)體”的假設,認為中國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實際上是同一祖先的後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物。
李新偉表示,這些相似性可能更多地源於東北亞人群跨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時就攜帶的古老文化基因。我們發現的龍首雕刻應該是鑲嵌在牆體中的大型雕刻圖案的組成部分,由同時出土的其他雕刻組件看,整個圖案可能表現的是瑪雅創世神話主題。更多的雕刻還埋在未清理的西側建築倒塌堆積中,准確的結論要發掘後才能得出。
尋找瑪雅人
在瑪雅文明消失後,古瑪雅人的後裔仍生活在中美洲。今天,科潘地區還居住著古瑪雅人後裔。瑪雅語言文字學家公認,他們的方言與古代瑪雅人的語言最接近。
為配合科潘遺址的發掘,科潘考古隊多次訪問瑪雅人村落,了解他們加工食物、制作陶器等生產生活方式。李新偉告訴記者,“這也算是一種‘民族考古學’研究,對於我們理解古代瑪雅人的生活非常重要。當地民眾對中國學者的到來非常興奮,特別期待我們的工作能夠促進當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旅游的發展。”
目前,該項目2016年的田野工作已開始,包括對北側中心建築的解剖,探明它下面是否有更早期的建築和其他重要遺跡;進行對北側的東、西兩側建築的發掘,也包括對西側建築的初步發掘。重點是全面探明北側建築的結構和功能並初步了解西側建築的結構。考古隊還將同時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建築的修復工作,完成北側中心建築的初步研究報告。(原文刊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1月11日)
(來源:山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