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古鎮名村岌岌可危
日期:2016/12/15 16:25:41   編輯:古代建築陝西古鎮——米脂
作為一種岌岌可危的歷史空間遺存和文化景觀資源,陝西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古鎮名村逐漸在現代化浪潮中被湮沒,如果再不加以重視,僅有的少量遺存可能在5-10年內也不復存在。
山陽高壩古鎮雕龍刻鳳的石料被村民砌在房基和豬圈上。牆面彩繪已經脫落。老宅子芳草萋萋新樓房拔地而起。
堯頭古鎮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是一個具有一千多年的古鎮,現如今幾乎成了一座被遺棄的廢鎮。這裡沒有一條河,居民吃的是窖水。貧困使得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裡全是六七十歲的留守老人。村民說村口雖然有“中國國務院等機構”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石碑,但這只是口頭的承諾,碑子立了好幾年,卻從來沒有過實際行動來保護這座古鎮。
除此之外,大量的古民居屬於私人所有,政府難以統籌其保護工作,居住在古鎮名村的群眾時刻想改變居住環境,與文物保護形成較大的矛盾,陝西古鎮名村的建設與發展路在何方?對此,記者對陝西省社會科學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進行了專訪。
現狀:傳統古鎮名村岌岌可危
記者:陝西傳統古鎮名村作為一種岌岌可危的歷史空間遺存和文化景觀資源,其風貌特色的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對於今天城鎮建設以及在維系文化多元性,繼承與發揚地域特色等方面都具有廣泛的意義和價值,在您看來,面臨哪些急需破解的問題?
張燕:根據對西安27處村鎮調查統計,原基本格局保存完整的村鎮有5處,占19%,不完整的村鎮有6處,占22%,格局和風貌不存在的村鎮有16處,占59%。現今陝西省具有開發價值的旅游鎮225個,其中“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鎮”3個。
由於缺乏保護意識,目前除了鳳凰古鎮、青木川、陳爐鎮、樓觀鎮等幾個相對完整的古鎮外,大部分的古鎮都缺失嚴重。有的就僅僅剩下了兩三條古街。加之過去幾十年間的翻修改建,這僅存的幾條古街也失去了往日古樸的色彩,湮沒於市井之中。
一些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由於經費所限,沒有及時編制保護規劃,在保護整治和建設發展中缺少必要的依據,隨意性大;雖然有的歷史文化村鎮編制了保護規劃,但內容深度不夠;另外,一些歷史文化古鎮名村在保護規劃的實施過程中,由於管理不到位,保護措施難以落實,以致部分村民隨意進行建設,建設性破壞時有發生。
記者:古鎮名村所處的地理環境是不是也是造成保護不力的一個因素?
張燕:陝西古鎮名村大多分布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方。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傳統建築年久失修,隨時都有倒塌的可能,為保存其完整性帶來了困難;有些歷史文化古鎮名村給排水、供電等基礎設施陳舊簡陋,遠不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給改善和整治環境帶來了困難,同時也存在一些安全隱患。
記者:有專家提出,盲目的過度開發也是造成陝西古鎮名村被嚴重破壞的重要因素,您怎麼看?
張燕:的確如此,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經濟建設,缺乏保護和規劃名鎮名村歷史建築群和歷史風貌的意識,造成建設性破壞。
記者:“旅游開發性破壞”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燕:一方面,由於建設者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古建築、傳統街區、古鎮名村歷史風貌的寶貴價值,致使不少建築遺產被拆毀,有的甚至認為保護名村古鎮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因此,有許多地方領導不願意向上申報歷史文化古鎮名村。
另一方面由於沒有從保持歷史村鎮特色風貌出發去規劃建設,導致不少地方從規劃方案到建設模式,都盲目模仿大中城市的風格,也不顧歷史村鎮的空間格局、尺度和當地文化傳統,拆毀大片古建築營建廣場、造高樓、拓寬馬路、擴綠地,有的在古村旁開山取石、改造山河等等。嚴重破壞了千百年以來形成的傳統格局和歷史脈絡。
有些地方旅游開發過度,使名村古鎮失去了歷史的原真性。由於過於強調商業利益而對歷史建築及其環境進行改變,嚴重破壞了古鎮名村的歷史原真性。大量遷出村鎮內的原住民,使古鎮民居“騰籠換鳥”,將古村落整體出讓給旅游企業經營,導致歷史村鎮失去了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也就失去了“生活真實性”。古鎮居民的空心化和過度商業化都是十分危險的。
同時,無視歷史文化遺產脆弱性的特點,不加限制地接待游客,超出歷史文化古鎮名村所能承受的游客容量,再加上保護措施和力量部署不到位,任憑游客在歷史古跡上亂刻亂畫,對文化遺產同樣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保護物質遺產,更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記者:您曾提出保護古鎮名村不僅要保護其遺產本體,同時要保護遺產環境,包括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不僅要保護物質遺產,也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來說,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張燕:開展對陝西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普查,厘清歷史資源,建立檔案資料。確定保護內容,如各級文物點,鎮內各種歷史遺存,古鎮風貌、空間格局,建築高度的控制,古鎮民俗文化的繼承,古鎮商業文化的延伸等等。同時,完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的法規體系。要在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2011年12月陝西省政府確定的30個文化旅游重鎮以及省住建廳與省旅游局制定的《陝西省文化旅游古鎮建設規劃編制技術導則》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深化有關保護規劃與管理的規定。加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的編制、實施和備案管理。
建立歷史文化古鎮名村動態監管信息系統。建立歷史文化古鎮名村的技術支撐體系和服務體系,為各地開展系統的研究和技術服務提供幫助。一是開展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建檔工作,對構成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主要要素的歷史文化遺存狀況進行摸底調查;二是對已獲得名鎮名村稱號的村鎮,建立跟蹤監測制度,盡快制定瀕危名鎮名村的標准;三是對獲得稱號後不能進行積極有效保護,並造成歷史遺產嚴重損害的名鎮名村,將其列入文化古鎮村瀕危名錄。
記者:對具有保護與開發價值的古村鎮,在開發與保護之間應堅持哪些原則?
張燕:對具有保護與開發價值的古村鎮,應以優先保護為原則。重點保護開發一些有歷史價值的文化古鎮古村。先保護一批,後開發一批,特別是重點選擇若干個進行重點保護和建設。
成立名鎮名村保護開發機構。組織規劃、建設、文化、旅游、國土、水利、環保等部門共同參與,密切配合,綜合開發,以更好地協調解決在名鎮名村開發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確保名鎮名村的保護開發工作得以順利實施。
改善古鎮名村人居環境及基礎設施條件。一方面要調整聚落人口、建築密度。適當地減少核心保護區內的居民數量、優化居民結構,拆除一些與歷史風貌不協調的新建築,恢復傳統建築和風貌的本來面貌。另一方面也要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給排水、燃氣、道路,其中道路的建設要使用當地的材料,當地的工藝,體現出當地的文化特色。要對古鎮名村及其周邊環境的廣告、商業標志、電力通信電纜、路標及街道裝飾都要進行詳細規劃和控制,使它們與歷史環境協調一致,避免形成視覺污染,造成對歷史風貌的損害。
記者:古鎮名村的保護資金是一個問題,應如何統籌解決?
張燕:一方面要加大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每年要列支專款用於名鎮名村的保護。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名鎮名村保護基金。鼓勵社會團體和個人對名鎮名村的保護進行資助,以擴大保護資金的籌集數量。建立民俗博物館,向當地的居民收集一些先人用過的器皿、勞動工具來展示當地最繁華時期的生活場景,更好地進行歷史文化、建築遺產的保護及修復工作。要注意在古鎮名村的規劃建設中一定要選擇一些文物保護、古建築和城市規劃的專家,請他們就地把關參與古鎮名村的保護工作。
鼓勵古鎮名村保護的公眾參與。通過鄉規民約的制定,使他們認識到保護這些歷史風貌和古建築,就是保護我們子孫後代永不枯竭的、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文化資源。要對他們進行培訓,要動員他們對游客進行宣傳教育和監督。
把保護古鎮名村與旅游開發、文明生態村建設結合起來。通過文明生態村建設把古村鎮的保護與旅游相協調起來。吸引游客開展“古村游”、“鄉村生態游”、“農家樂”旅游活動。
挖掘文化內涵,發展古鎮名村專題旅游
記者:古鎮名村應如何挖掘文化內涵,創新開發思路?
張燕:古鎮名村中蘊含的家族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商業文化、碼頭文化等等都是古鎮文化遺跡和遺產,應該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弘揚。
記者:具體來說,如何操作?
張燕:准確定位。對古鎮資源的成因、年代,興衰和內涵進行深度挖掘,系統研究,為古鎮准確定位。陝西古鎮開發在歷史文化的差異化上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挖掘歷史文化的差異化。二是要打響名人名居文化牌。三是打響民族舞蹈藝術牌。古鎮旅游用民俗文化表演、篝火晚會、放歌等形式與游客產生互動。
系統研發。對古建築、古莊園、古橋、古碑刻、古寺廟等產品,可請規劃建設專業人員進行系統研發;對古楹聯、古音樂、檐燈、古風情等傳統文化,可請文化藝術專業人員進行研發;對古商鋪及古鎮商業文化,可請商業界、經濟界專業人員進行研發;由此形成系統研發,組合包裝,提高旅游產品特色。
擴大宣傳,提高古鎮名村的知名度。除了加大對古鎮保護宣傳的力度,還要實施積極的營銷戰略。一是資源分析,挖掘獨特性。二是市場分析,尋找著力點。
記者:古鎮名村應該如何依據自身特色,走出獨特的發展之路?
張燕:歷史文化主題旅游鎮應依托陝西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依照歷史發展脈絡,選擇旅游古鎮,分別將其打造為“周秦漢唐宋明清”文化主題旅游鎮。如周——岐山縣鳳鳴鎮、秦——鳳翔縣南指揮鎮、漢——武功縣武功鎮、唐——扶風縣法門鎮、宋——印台區陳爐古鎮、明清——柞水縣鳳凰古鎮和寧強縣青木川古鎮。
山水休閒旅游鎮,以平利縣長安鎮、南五台鎮、林泉鎮、青樹鎮、留侯鎮、縣河鎮、雙河口鎮和白河鎮等為主,打造一批風景優美、氣候宜人、人文和諧的“山水旅游鎮”;依托藍田湯峪鎮、眉縣湯峪鎮等,建設一批高端溫泉旅游小鎮。
特色農業旅游鎮,以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五泉鎮、揉谷鎮、大寨鄉和楊村鄉為重點,打造一批高新農業科技小鎮;以下古鎮、橘園鎮為主,打造一批特色“農事體驗地”。
民俗風情旅游鎮,以鳳翔城關鎮、鳳翔雙十鋪鎮、岐山鳳鳴鎮和禮泉煙霞鎮為主,打造一批陝西民俗風情旅游鎮,使其成為“鄉鎮民俗風情的傳承地”和“弘揚民俗文化的窗口與基地。”
紅色旅游鎮,以照金鎮、棗園鎮和葛牌鎮等為依托,建設一批紅色旅游鎮,使其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傳承基地”。
記者:最後,請用一句話概括您的古鎮名村保護開發理念。
張燕:在城鎮化、現代化的背景下,古鎮名村要形成和保持自身的特色很不容易,而盡力保持其文化和生態的延續性,是保持其鎮村特色,體現其文化內涵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