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中國傳統風格建築如何“與古為新”

中國傳統風格建築如何“與古為新”

日期:2016/12/14 12:10:00      編輯:古代建築
    日前,法國建築設計師讓•努維爾中標全世界最大的美術館——中國美術館新館的設計方案。這份被網友戲稱為“太空大鐵碗”的設計,再次引發“中國地標性建築為什麼看不到中國味”“國家級殿堂為什麼總淪為外國設計師的試驗場”等熱議。

    今年8月,因為開發地產,福建福州上下杭蒼霞片區31處歷史建築中有17處被拆損。據了解,世界文化遺產沈陽故宮前即將竣工的“山寨版”金水橋近期開始拆除。這些事件,將中國傳統建築的發展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成立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疾呼:“中國人要有自信,中國建築師要有自信,才能‘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喜新厭舊真文物遭毀,塗脂抹粉假古董盛行

    城鎮化進程中,拆舊建新無法避免。然而,什麼樣的建築該拆、可以拆,哪些具有傳統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築應該保留,甚至重點保護,卻界定模糊。

    “認古不認近”的保護觀,導致了一批喪失經濟功能與生活功能,但極具文化與研究價值的近現代歷史建築被拆除損毀。“城市建設中還存在著沒有保護意識的大拆大建,特別是對近現代的建築毫無保護。”中國勘察設計協會理事長王素卿說。

    “喜新厭舊”的建設觀導致看起來破舊的真文物被拆毀,而“塗脂抹粉”的仿古建築與仿古街區泛濫。“現在打造古村落的項目比比皆是,其中規劃設計有重大缺陷的不少。在現代建築上加上一頂帽子、一組亭子的不倫不類的建築,絕不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會長馬炳堅表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