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古橋孩兒橋,期待涅槃重生
日期:2016/12/14 11:55:10   編輯:古代建築這是一座跨越800多年的古橋,因橋下河道廢棄,橋身也一度被民房圈占;這是一座鎮江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橋,是唐宋以來鎮江城市交通體系格局的實物見證;這是“遺落在人間的彩虹”,古橋被發掘後亟待保護,今後將成為古城鎮江的又一歷史文化景觀。
她,就是孩兒橋。中國是個“橋的國度”,遍布各地的歷代橋梁,跨越山水,便利交通,將建築、藝術與科技和諧相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日,市文廣新局和國控集團合力將孩兒橋從拆遷工地中進行拯救、復原,由此,也揭開了這座南宋古橋的神秘面紗。
本月初開始發掘,800年古橋重獲新生
記者來到崗子下,沿著鴻鶴橋路尋找,從一處工地的矮牆進入,已經露出原貌的孩兒橋呈現在眼前。據負責孩兒橋保護和此次發掘的市文廣新局文物處處長張小軍介紹,孩兒橋是2007年8月由鎮江市政府公布的市級文保單位。此後,因為橋下的河道被廢棄,變成了旱渠,橋也漸漸被民房圈占。“孩兒橋的保護一直備受我市文保界的關注,2012年開始我市實施7+1改造項目,崗子下片區也被列入改造地塊。”他說,為了保護改造片區內的文保單位,特地開展了大量的調查,並形成了《崗子下片區文物分布情況報告》交由改造主體,並對如果在施工中遇到文保單位後如何處理進行提醒。
今年10月30日起後用一周的時間,市文廣新局和市國控集團合力,對孩兒橋周邊進行清理。“國控集團派了機械和人員對橋身進行清理,文物工作者在現場進行指導。”他說,工作人員對覆蓋在孩兒橋上的垃圾進行了清理,對橋周邊也進行了細致的清理,劃定孩兒橋南北各10米、東西各5米作為文物保護的控制范圍,“清理過程很成功,沒有造成破壞。”
孩兒橋為我市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橋
據史料記載:“孩兒橋在南門外大覺寺東南,又名東鴻鶴橋,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建。昔日橋拱上置石欄板,因其石柱形似孩童,故名。”
張小軍介紹,據史料記載,孩兒橋為目前我市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橋。“孩兒橋沒有虎踞橋的宏偉,但它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是鎮江保存至今最古老的橋,它是唐宋以來鎮江城市交通體系格局的實物見證。”當時鎮江人如果要從南進出城都要從孩兒橋走,往東去丁卯、丹陽,要經過官塘橋去往榮炳一帶,它是必經之路。張小軍說,唐宋時鎮江是有城門的,稱為唐宋羅城,孩兒橋是出城後的交通要道,橋下的河是南山珍珠泉、虎跑泉等泉水聚集而成,直流到寶塔山下的古運河。因為是咽喉要道,所以當時車水馬龍,“這次發現的一條車轍石板就是很好的證明。”記者看到,這條石板上的車轍印約有5-7厘米深,據介紹,這應該是橋附近道路上的石板。
孩兒橋為單孔拱橋,原橋高5米,跨度8米。因淤積嚴重,河道狹窄,河床增高,後來水深僅一米多,為城南洩洪通道。據介紹,原本橋上有四個石雕獸的形象,酷似孩童的臉,故此得名“孩兒橋”,而目前這個石雕獸只有一個了。
留住“人間彩虹”,還需多方努力
滄桑融入古橋,歲月記錄文明。承受了800多年歲月滄桑的孩兒橋,今後將如何保護?
張小軍介紹,目前在國控集團的協作下已經清理出了古橋的原貌,並設立保護區域,今後將和規劃部門對接,提出文物保護的區域、要求,編制相應的方案,對橋的本體和周邊進行修復,“這一切要等周邊總體規劃出台和實施主體明確後進行。”他表示,既要考慮到在建小區的實際情況,也要考慮到文保單位的保護。雖然還沒有確定,但是現場很可能建一塊綠地,將孩兒橋完整地原生態地保護和展示出來。
“在多家單位的努力下,期待修復後的孩兒橋成為崗子下片區的文化經典,成為一張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靓麗名片。”張小軍也呼吁,希望廣大市民對古橋多些呵護,留住“人間彩虹”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