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高台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31   編輯:古代建築平高台遺址位於河南省方城縣趙河鎮平高台村北,遺址恰好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干渠上,被國家列為南水北調中線干渠文物保護控制性項目之一。2004年秋,南陽市文物部門對該遺址進行復查時發現了一處龍山文化時期城址。
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面積91萬平方米,分布於平高台村及其以北的井吳村之間的區域內,文化層堆積厚1 ~ 4米不等,時代主要為新石器、商代、東周、漢代。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裡程140 - 141公裡段穿越遺址的北部,占壓遺址面積12萬平方米。
河南省、南陽市及方城縣考古專家組成考古隊,對平高台遺址渠線占壓部分實施考古發掘。遺址上有灰坑、墓葬等遺跡,出土的陶、石、骨、蚌器等,分屬仰韶文化、屈家嶺文化、龍山文化。文化層堆積厚度達3米。
2005年4 - 7、10 - 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平高台遺址實施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發掘布方在渠線占壓區域內分東、中、西三個區域,布10×10米探方30個,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發現龍山時代、東周、漢代文化層及一批遺跡、遺物。發掘項目領隊為張志清研究員,主要工作人員有趙新平、韓朝會、范海、王歌等人。
2004年秋季,在對遺址的復核和調查性勘探中發現了“龍山城址”,為此發掘期間我們再次進行了重點鑽探。勘探表明遺址中心文化堆積厚達4米,多數區域在1 - 1.7米,以漢代和龍山文化堆積為主。遺址東部發現了不規則的長方形環壕,南北900米、東西500米,溝寬20 - 40米,深4米余,下層堆積發現有龍山文化陶片。這一大型遺跡現象通過東區發掘已初露端倪,溝內堆積可分多層,根據包含物判斷分屬龍山和漢代兩個時期,由於水位較高尚未發掘到底,是否存在龍山文化城垣或大型環壕聚落?其性質和年代還有待發掘工作的繼續深入展開。
發掘區域分東、中、西3個區。截至5月9日,東、西兩區考古發掘已經過半,中區布方工作已經完成。東區的城牆、城壕已被發掘露出,城牆寬11.5米~12.5米,為殘存基槽部分,城牆土中有鼎、繩紋罐、壺、碗等陶器片,均為龍山文化時期遺物。城壕寬14.5米~16米,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壕。
西區發掘所見文化堆積均為龍山文化時期,其上疊壓有西漢時期墓葬6座、灰坑1個,龍山時期灰坑9個。西漢墓均保存完好,龍山文化時期灰坑出土文物有石镞、石鐮、陶器動物浮雕及鼎、罐、壺等陶器片。
專家認為,平高台遺址包含有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文化遺存,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多類文化遺存疊壓,對研究漢水流域的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義。遺址所在地為長江、淮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南陽盆地北上要沖,是研究考古學區系文化南北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
專家表示,該遺址上龍山文化城址的建設、使用及城垣的形狀、大小仍有待於進一步勘探確定。
漢代遺跡有墓葬20座、灰坑9個、灰溝14條、水井1眼。墓葬均未被盜,M1為斜坡墓道磚室墓,墓室雙券頂,中間有隔牆並設一拱形門聯通二室。左室葬人,隨葬陶倉、銅錢“大泉五十”;右室隨葬陶鼎、罐、甕、碗、灶、井、豬圈、豬、狗、雞、鴨等。其它墓葬均為長方形土坑墓,仰身直肢,頭向北,隨葬有陶器和五铢錢。陶器主要有鼎、壺、雙耳罐、盒、釜等。
通過勘探發掘,我們初步了解了遺址文化堆積特點和內涵,環繞面積達45萬平米壕溝遺跡的發現表明了龍山文化中心聚落的存在,這一發現對於探討南陽盆地龍山文化聚落形態、布局,以及南北文化交流等學術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南陽盆地為漢代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往小型墓葬發掘較少。這批墓葬主要為西漢中晚期和新莽時期,排列規律,保存完好,隨葬品多少不一,為南陽地區漢代小型墓葬分期、葬俗葬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