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沉寂在永寧河畔的千年古鎮 ——樂道古鎮游記
日期:2016/12/16 16:14:13   編輯:古代建築四川在線泸州頻道消息(特約記者 謝洪)這裡寂靜幽美、風光旖旎、景色秀麗、山環水繞、綠樹成蔭。這是一座藏在深山人未識的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的古鎮“樂道”,位於川南泸州納溪境內,坐落於風吹嶺下,永寧河東岸。321國道從西面穿境而過。
一條幽遠深邃的歷史老街、一座歷史彌新的千年古鎮。歲月如歌,千年古鎮的纖纖心指,彈出了一曲曲山與水的韻律,一段段夢幻神奇的絕壁音符。這裡是永遠的風景,有宋代嘉慶年間約兩百多年的古廟南華宮、抗戰期間(1938年)由恽代英的學生曾子平修建成的“抗戰小學”、還有綠樹成蔭的狀元大峽谷、驚濤裂岸,動人心魄的黃角灘瀑布等。
據清乾隆24年編修的《直隸泸州志》載,樂道子場建於三國,諸葛亮平定南方,各民族歸順蜀漢,派使臣歲歲來朝,從滇黔入川,有水陸兩路。水路走永寧河抵江陽,陸路經樂道驿古道渡河住渠壩驿,再達雲溪走泸州。這是當時聯通蜀中至中原,北方一條主要的交通干線,對於促進邊防和內地的經濟文化、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起了重要的作用。
據史料記載,樂道古鎮,在清代繁華一時,是川滇黔的要沖,也是重要轉運站,鼎盛時每日有200余只大木船在此裝卸貨物,有永寧河上第一大碼頭之稱。當年,碼頭上大小木船如雲,風帆無數,一兩百條船停在河灣,裝百貨、下山貨,上鹽巴、下藥材、堆茶葉、下紅糖、煤炭等應有盡有。這兒水路上通永寧道,轉赤水,下達納溪、泸州去重慶、萬縣。夜幕降臨時,那船桅上的紅燈高掛,映紅三江。岸上酒樓燈紅,水上船家燈亮,場口茶鋪子裡的笙歌絲弦,伴隨同清音、荷葉、竹琴聲,悠悠宛轉,悅耳動聽。多少文人從這兒經過,無不住上幾日。
遠眺樂道古鎮
樂道古碼頭
樂道古鎮不大,古街長300米左右,寬不過2米,成S型倚於永寧河岸邊上。古鎮上仍然還保存完整的明清風格的川南為數不多的吊腳樓及清道光六年修的禹王宮。小青瓦的房子,全木結構的門樓牌坊,青石條鋪成的古道,場口場尾均有兩顆大黃桷樹,微風中翻動著的樹葉仿佛在訴說著古鎮千百年來的故事和傳說。古老的茶館、酒館、懷舊的戲樓似乎在訴說著古鎮的悠久歷史。盡管歲月的風雨和歷史的重載給街道上頑強的石板刻上了深深的皺紋,但兩旁的木屋仍然能映射出當年的華彩。
兩百多年歷史的古廟南華宮
古鎮的背後是一條峽谷,清澈的水流汩汩而出。沿場鎮青石板小道,前行100米,便到了名震川南的“抗戰小學”。校門外是一棵大榕樹,枝繁葉茂。拾級而上,朱紅色大門,十分威嚴。這兒是原樂登鄉中心小學校(天仙鎮中心小學校的前身),建校已有六十七年。這所學校是在民國三十年,即1938年由恽代英的學生曾子平先生倡修,因創建於抗日烽火的年代,後人們叫她“抗戰小學”。
“抗戰小學”
抗戰小學沿樂道溪古道一直往前走,有一處風景旖旎的長15裡的大峽谷,名曰:狀元大峽谷。這兒山奇水美,雄險俏麗,風光奇絕,具有典型的川南自然山水特色。
來到大峽谷上的觀音巖下,抬頭只見高達數十丈的山巖好象被刀砍開一樣,枯籐盤繞,洞穴掩映叢中,腳下峽谷由淺人深,由小變大。從遠處就傳來萬千車輪輾過地面的隆隆之聲,溪流從峽谷斷層峭壁上騰空跌落,直到60米深潭,其勢若飛虹橫空,玉帶飄舞,銀河倒瀉,其聲似沉雷當空,萬馬奔騰,驚濤裂岸,動人心魄,壯觀異常,有著雲溪第一瀑布之美譽。
從大瀑布再往下走,便來到了黃桷灘。黃桷灘在樂道溪左側,此處谷幽林深,一派原始風貌,溝兩岸峭壁似刀削斧劈一股。溝中石徑斗轉蛇行,蜿蜒出沒於竹林之間,巖上紅葉,坡上紅籽,溪中奇石也奇樂無窮。黃桷灘兩岸峽谷幽靜,人跡罕至,氣候清涼宜人,植被完整,修竹萬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互輝映.不僅是一方旅游熱土,也是避暑納涼勝地。
美麗的山水不僅孕育了樂道古鎮的人民,也培養了樂道人的熱情大方。如果在古鎮就餐,你會品嘗到古鎮上最具特色的綠色食品:抗戰折耳根、樂道古肉、樂道古魚、樂道脆皮雞、樂道土雞湯、樂道清水豆花、樂道啞巴香腸,還有樂道養生酒助興。
如今,小鎮上的居民大部分外遷,僅留下二十多戶居民,都以中老年人為主。然而,小鎮仍然保存了農歷三、六、九趕集的習俗。據當地的老年人講:過去的樂道場,每逢趕集天是熱鬧非凡,現在趕集天,也就只有三、四十人趕集了。遙想當年,古道商旅塞途,胡夷往來,郵傳飛遞,驿馬馳行,萬千帶甲兵士壯行……車辚辚、馬蕭蕭,滄桑古道曾經揚起幾多歷史的煙塵。而今曾經的喧囂,早已隨著人去場空而日漸清冷,留下的只是人們對小鎮往日繁華熱鬧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