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古城燈紅酒綠引眾議
日期:2016/12/16 18:44:31   編輯:古代建築昨天已經走遠,麗江古城迎來了現在的耳目一新。不過,這樣的新穎背後,也引起了人們的稍許不安:似乎在一夜間,蜂擁而至的商鋪就在古城民居中駐扎,各種酒店客棧取代了原先的民居。這讓人歡喜讓人愁。入夜的古城,紅男綠女伴隨著鼓樂喧囂秋波暗送,帶來歡笑也帶來頹廢,古城味道變了嗎?
新VS舊
“賞心樂事家家院,悅目芬艷戶戶花”,這是古城裡納西人家的一副對聯。美麗的納西庭院在居民劉先生印象中,應該是家家有院、戶戶養花的,“一進納西民居,走在隱現而不張揚的天井中,迎面而來的都是撲鼻的花香,可現在很少看得見了。”劉先生說,在他很小的時候,居住在古城的納西人家總是把養花賞花當做最平常不過的一件事,鄰裡間碰在一起,拉拉家常,侃侃花草,是兒時記憶最深刻的一幕。
站在四方街的劉先生環顧一周,指點周圍說,過去,這裡的攤位都撐一頂很大的紅油紙傘,從街西面的獅子山望下去,藍天白雲下一頂頂紅傘輝映著陽光,是一道最搶眼的風景,而納西老人們總是在茶余飯後不約而同聚在北面店鋪前,邊喝著小酒邊海吹神侃,孩子們總是圍坐在老人周圍,聽著那些天南地北的故事。“因為不喜歡現在的‘新’,我們早幾年就搬出了古城,偶爾回來看看,也難和兒時美好的回憶對應了。”40歲的劉先生看起來有些惆怅。
瘋狂VS寧靜
入夜的古城,游人依然如潮。河邊的飯館、酒吧燈紅酒綠,連續不斷的迷離音樂,人們近乎瘋狂的尖叫、扯破喉嚨在河兩邊對唱。讓走過這裡的人們,或駐足、或加入、或遠離。
居住在附近的和先生對這條街有些不得不說的感受:“不管怎麼發展,古城需要的是協調的建築和商業,而不是四不像。”和先生說,他在這裡租住房屋多年,看到一些酒吧餐館把原來的民居已經改頭換面,或者整條船、整個食槽、曬谷架等來做裝飾,而屋子已經不似納西的屋子,庭院更不似納西庭院了,弄得似是而非。令他費解的是,這樣的地方也讓一些紅男綠女趨之若鹜,硬是把個原來寧靜的古鎮變得“硝煙彌漫”。凡此種種,都令和先生心生反感,他認為,這樣的商業味道不僅不能增色古城的古色古香,而且破壞了古城應該有的一份寧靜。
商業味VS護古
來自昆明的武女士是一位大學老師,她已經不是第一次到麗江了,喜歡這裡,是因為這裡的一橋一水能讓她忘我。但同時,她直言不諱對古城太濃的商業味有些擔憂。“過濃的商業氣息正在破壞麗江古城的傳統。”武女士說,現在的麗江古城跟幾年前比起來,變化太多了,以前還可以在街邊看到古色古香的納西人家,而現在,簡直都被潮水般的商家店鋪包圍。原住民越來越少,從外地來傳揚當地文化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到底懂不懂歷史悠久的東巴文化呢?那麗江古城又能否承受如此重的商業味呢?”
武女士認為,麗江古城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地方,給當地更多關注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壓力,科學的保護和合理的發展都需要相得益彰,而不是在發展中就失去了古城的原汁原味。她還說,她本人非常關注麗江的一些信息,她已經得知麗江的商業味太濃的問題已經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而當地政府也開始研究方案並著手解決。
■ 記者觀察
戀舊的情愫在滋長
在黃山上段一家和姓大媽的眼中,小時候的古城沒有現在這樣的游人如梭,但充滿了一種生動的氣息,四方街上南來北往的人們走累了就歇一歇腳,在小吃店喝上一碗酒,吃上一碗雞豆涼粉,然後一抹嘴,掏出竹笛,吹奏起來……
記者采訪了幾位古城中的當地居民,發現他們對現在的商業味有種欲說還休的感受:一方面,商業的發達為他們帶來了更多的收益,但另一方面,他們也許失去了一種原有的惬意生活方式,而那種戀舊的情愫也開始在心底暗長。
據了解,古城裡原來居住著6000多戶納西族居民,自旅游業開始興旺起來後,主要街道上的許多家戶主紛紛開起了店鋪和客棧或者出租。據初步統計,這其中有七成以上都是外來人口在經營,在利潤的誘惑下,鋪面出租合同一訂就是10到20年。
還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就是,古城不得不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一些酒店客棧改變了原有的古樸風格已經飽受人們的诟病。一些網友甚至認為,古城以時間換空間的做法帶來了傳統文化的變形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