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破壞痕跡隨處可見 新疆清代驿站遺址亟待保護(圖)

破壞痕跡隨處可見 新疆清代驿站遺址亟待保護(圖)

日期:2016/12/15 15:06:31      編輯:古代建築

    自新疆艾比湖清代驿站遺址的重大發現被公布於世以後,光顧此地的游人和尋寶者日漸增多,給這座原本脆弱的古代文化遺存帶來嚴重的災難。

    在這座清代驿站遺址上人為挖過的痕跡隨處可見。居住在與清代驿站遺址相距不足500米的新疆精河縣食品公司草場管護人、哈薩克族老人布拉漢老人介紹,今年開春以後,經常看到不明身份的人前來光顧。

    此遺址位於新疆兵團農五師九十一團團部以東約12公裡處,該驿站遺址為清代的“托多克”驿站,驿站總面積約300平方米。經歲月和蜂蟲的侵蝕,該驿站現在已經成為不足半米的土台,已是千瘡百孔,這座土台,是一個殘存的牆體,順著牆走勢,依稀可以看出一段相接完整的牆基來。整個牆基長寬約10米左右,可以看出,當時這裡是一片較大的房屋建築。

    在遺址旁的古驿道遺址為清代迪化(烏魯木齊)至伊犁官道遺址,現凹陷於地表以下。據新疆師范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專家教授考證,認為此驿道為“古絲綢之路新北道”,是迄今為止,國內惟一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古絲綢之路”,全長40公裡,至今仍然可供車輛通行。

    今年73歲的布拉漢老人說,他從20歲開始就在這一帶放牧,那時房屋的四面牆體還有一人多高,牆體厚度將近一米,經過50多年的歲月侵襲,如今只有殘存不足半米的土台。路南胡楊林中有一片長方形人工平台,疑似簡易房屋和棚圈舊址,周圍有一條排水溝。舊址以南30米處有一天然泉眼,如今已經干涸。布拉漢老人介紹30年前泉眼的水量依然豐沛,他常在此處飲水,水質清冽甘甜。

     驿站遺址地表文化堆積豐富,現場留有大量的清代瓷器殘片及清代銅錢等標本。在新疆博州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普查隊員還在“托多克”驿站遺址附近采集到石葉、石片及刮削器等細石器標本,是目前在博州境內發現的唯一細石器遺址點。

     托多克是迪化(烏魯木齊)至伊犁進入中亞的必經之路。據歷史記載:托多克(即托托,今兵團農五師九十一團團部駐地)驿站也是一座“軍台”,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斗爭曾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清乾隆十九年(即:1754年),清朝政府為適應征討准葛爾部軍事上的需要,從迪化至伊犁設21座軍台,傳遞軍內公文書信,在托多克設軍台和營塘,轄區東至塌橋子,西至葛順腰台(今精河沙泉子附近),東西長60公裡。配備有筆貼式和外委(清軍低級軍官)各一員、字帖(文職人員)一名、兵丁18名,軍馬40匹(實際人員20名,馬25匹)、牛10頭,駱駝4峰,鐵車3輛,年撥經費白銀850兩,是精河五座軍台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後,軍台改為驿站。蒙古土爾扈特部落東歸後,被清政府安置在此游牧。

     托多克(托托)在抵抗沙俄入侵的斗爭成為重要戰場之一,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後,不斷出兵進攻大河沿子、精河等地,聲言此領地歸他們所有,遭到當地軍民的堅決抵抗,托多克成為抵抗沙俄入侵的前沿,1878年7月13日,沙俄軍隊入侵大河沿、精河後長驅東進,在托多克遭到堅決抵抗,戰斗中兵丁王照林、楊天貴等4人戰死。22日伊犁將軍派援軍趕到,給予沉重打擊後沙俄退回伊犁。1879年左宗棠提出武力收復伊犁,清朝政府遂對托多克軍台進行擴建,並在托多克、精河布下重兵,1881年清政府收復伊犁後方才陸續撤出托多克等地駐軍。三區革命爆發以後,托多克成為三區革命軍與國民黨軍戰場,後因戰事頻仍,驿站逐漸敗落。

     托多克是迪化至伊犁的交通要沖,有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佳句和足跡,清朝著名詩人楊廷理在此驿站逗留2日,寫下《托多克旅夜》的詩句:一點青燈照夜窗,劇憐梁燕自雙雙;歸途十日無千裡,何得愁城卻盡降。清朝學者宋伯魯路過托多克時,對沿途“胡楊萬樹連天長,交柯接葉萬靈藏”的風景贊不絕口,留下了《托多克道中戲作梧桐行》的著名詩句。文人祁韻士也在他的《萬裡行程記》中對托多克“葦湖浩渺無際,飛雁群翔”的景色備加贊賞。1842年民族英雄林則徐被遣戍伊犁,10月28日途徑托托時正直中午,再此休息用餐,他在《荷戈紀行》也對托托沿途的風景進行了描述。

    為保護艾比湖清代驿站遺址不受破壞,兵團農五師九十一團十分重視,要求團場林業管護工作人員在巡邏時給予重點保護,盤查不明身份人員,宣傳文物保護有關法律法規,防止人為對遺址遺跡進行更大的破壞。(來源:兵團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