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淮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據史書介紹,1161年金兵南侵陷廬州時築金斗門,樓居其上(1169年)。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被毀,康熙四年(1665年)重建。其規模“凡三層,高五丈三尺”,算不得太高,但金斗門高十余丈,這就厲害了,超過了30米。那個時候的民居多為平房,登此樓,絕對是視野開闊,一覽無余。說它是當時合肥城的標志性建築,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難怪每有文人墨客至此,都會留下詩章,發出感歎:“百尺高樓迥,煙雲面面開。蜀山還北向,淮水自南來。(清·介福)”“巢湖水漲連天白,金斗城高落日黃。(清·邵陵)”能看到大蜀山,是可能的,巢湖也能看到,有點懸,不過也難說。
《八景說》的作者、清人朱弦在“鎮淮角韻”中寫道:“於樓四眺,東北一帶,小岘、浮槎在望,參差凹凸,每初霁雨余,如新藍出沐;南望城堞依依,孤嶼隱隱,正如蟠末見旅行之髻也;西則蜀峰陡起,若與此樓爭雄;北望古寺障之,不見天末,亦巨鎮也。”這就更為詳細了:東北望去,小岘山、浮槎山錯落參差,雨水之後,更是美不勝收;向南邊看,城牆之外,巢湖中的島嶼,隱約可見;西邊的蜀山,北面的明教寺,一個孤峰聳立,與鎮淮樓遙遙相望,一個直抵眼前,氣勢不凡。
據清人記述:“傳聞往者兩傍有亭,翼如鐘鼓分之。‘樓中’置畫角銅壺等物,考之樂苑,角色調也。蕭蕭瑟瑟足以感人。大約借以警晨昏、司啟閉也。”查了一下辭書,畫角:古代樂器名,相傳創自黃帝,或曰傳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繪,故稱“畫角”。一般在黎明和黃昏之時吹奏,相當於出操和休息的信號,發音哀厲高亢,古代軍中常用來警報昏曉、高亢動人振奮士氣。了解了鎮淮樓的功能,就會理解為什麼有“鎮淮角韻”這麼一說了。
另外,鎮淮樓“樓下置銅箱八九枚,淵淵穆穆,其色渤然,狀類合樂之祝,自高而下安置之。取以行水,金蛇吐漏,牙簽報時,以驗晷刻”。也是很有些特色的,它反映出古人的認真嚴謹和聰明智慧。在當時合肥人的心目中,鎮淮樓應該和咱們上世紀80年代的大鐘樓地位相當,其在當時合肥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