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同行,各位來賓: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高興地在遺產大省、天府之國四川成都參加“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建築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首先,我代表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向此次大會的隆重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四川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四川省文物局,西南交通大學等單位對本次會議的關注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和各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向獲得中國民族建築文化保護獎、傳承獎、創新獎的優秀人物、單位和項目表示熱烈的祝賀。
2004年8月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在成都和康定縣召開了“亞洲民族建築保護與發展研討會”並考察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的梭坡古碉群和中國最美麗的村莊甲居藏寨。時隔六年,我們今天又來到這裡,召開“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建築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是什麼吸引著我們?是對四川多民族聚居區民族兄弟的熱愛,是對四川建築文化遺產的熱愛,尤其是5·12大地震後,對受災地區人民,寄托著一種情懷。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少數民族有一億多人口,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國土面積的64%,西部和邊疆絕大部分地區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
民族聚居區建築文化遺產以其數量之繁多、內容之豐富、歷史之久遠、價值之珍貴,在民族文化保護中占有重要地位。民族聚居區建築文化遺產的多元性、原真性、地域性和獨特性,是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聚集國內外來自第一線長期從事民族建築文化研究與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規劃師、建築師、建造師一起學習、交流、研討有關民族聚居區建築文化遺產的挖掘、研究、保護、傳承和發展的議題,責任重大、意義深遠。
一、我國少數民族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有5個民族自治區,20個民族自治州,90個民族自治縣、旗。6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並有計劃地開展了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搶救,取得了顯著成效。
自2003年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國務院已經公布了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367項,占35.7%。2007年和2008年,文化主管部門在全國分別設立了4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其中就有熱貢文化和羌族文化兩個少數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國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有力地推進了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工作。
在“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和“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原則的指導下,到目前為止,民族自治地方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366處,西藏的布達拉宮和大昭寺、雲南的麗江古城進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雲南“三江並流”景觀、阿壩藏族自治州的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和黃龍風景名勝區進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通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體系的建立,拉薩、大理、吐魯番、日喀則等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得到有效保護。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國家有關部門重點加強了藏羌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相繼啟動了理縣桃坪羌族碉樓與村寨搶救修復工程和馬爾康松崗直波雕樓搶救保護工程,並建立了“羌族文化數字博物館”。
在中國建築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中湧現了一大批為這項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優秀的專家學者。他們不辭辛苦、不計報酬,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事業做出突出的貢獻。如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組織在全國120多個地方開展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規劃試點工作,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在陳同濱所長的帶領下為我國遺產申報和遺產保護規劃做出了很大貢獻。如四川省文物局朱小楠副局長、四川省古建專家雍朝勉先生、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張先進教授,沈陽建築大學張福昌黨委書記,還有將藏羌碉樓宣傳到世界的四川大學育利康研究所弗德瑞克女士(法國)及一大批企事業單位的優秀工作者。在此,我代表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對他們取得的成就表示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的價值無限
民族聚居區的民族建築來自於田野,來自於山間,來自於大自然,來自於民族兄弟姐妹的勞動汗水和智慧。它是歷史的寫照,文化的寫照,自然的寫照,它的價值無限。
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的特點是多元性、原真性、獨特性和地域性。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具有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技價值、經濟價值、審美價值等五大價值,都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研究與交流。
一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民族聚居區各民族人民的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保護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發掘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將使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認識民族聚居區各民族群眾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對研究人類的發展和各民族歷史變遷與奮斗歷史發展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
二是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它們見證了人類和民族巨大變革時期社會的日常生活。蘊涵著民族兄弟千百年的勞動和智慧的創造。他們利用大自然,利用當地環境,利用當地的材料,運用各民族的風俗文化,包容並蓄,相互融合,生生不息,因地制宜,順應自然,求生存發展。它聯系著人的關系,生活的關系、生產的關系和社會的關系。
三是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與其相關的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心理學、環境科學、地質學、建築學、建築工程、水利工程等涉及的十多個學科都可以或應該深入和廣泛的研究。如藏羌碉樓為什麼在5·12大地震中沒有倒塌,幾乎損害不大,前人用的什麼建築材料、它的結構原理和建造技術都非常值得研究和現代人學習和借鑒。
四是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見證了民族建築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保護和繼承民族建築遺產,制止民族建築文化的遺失,這有助於民族聚居區文化的發展、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保護好、管理好和利用好民族建築是惠及子孫萬代的大事。如安徽西遞和宏村的每年旅游收入數以億計。
五是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的建築外觀、造型、色彩、材料及天人合一的環境都具有鮮明的特點,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它使各族人民享受到了文化、歷史、藝術之美,是廣大人民群眾精神與物質文化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注重並解決保護民族建築文化遺產面臨的問題
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遺產是民族兄弟和姐妹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勞動和智慧的結晶為現代社會的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所面臨亟待解決的難題是:1、我們要解決好保護與發展的問題,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求保護;2、要加強民族聚居區民族建築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注重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多樣性和綜合性研究;3、研究建築文化遺產申報前和申報後的保護規劃所涉及的一系問題;4、結合好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5、處理好在遺產保護中,國家、政府、地方、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的關系;6處理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逐漸縮小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差距。
同志們,民族建築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是世界的、是唯一的。讓我們熱愛它,挖掘它,研究它,保護它,傳承它並發展它。同志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民族建築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做出我們每個人的貢獻。衷心祝賀這次研討會的成果能夠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能夠為傳承中華民族建築做出貢獻,能夠為第二屆、第三屆等等的中國民族聚居區建築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積累經驗,能夠為從事民族研究的專家人士創建更好的舞台,營造更優越、更和諧的學習和研究的環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