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冬季出游指南:情迷同裡古鎮 買把檀木梳吃塊襪底酥

冬季出游指南:情迷同裡古鎮 買把檀木梳吃塊襪底酥

日期:2016/12/15 23:45:38      編輯:古代建築


同裡

  曾經有段時間,我對古鎮十分感冒———鋪天蓋地的廣告、沸沸揚揚的炒作外加千篇一律的商鋪,論休閒,真不如春日北京的後海,尋個臨水的茶座賴上一時半刻,至少耳根子是清靜的。這樣固執的“偏見”一直持續到2007年清明節的前夕——一個周末的午後,當我穿著高跟鞋踢踏在蘇州同裡的石板路上時,小橋流水旁空蕩蕩的陽光茶座讓我蓦然驚覺:回歸古鎮,是時候了。

  男人揣著把小木梳那叫“娘”,女人當窗理雲鬓那叫美——隨著秀發被絲絲捋順,三千煩惱也仿佛隨風而去,於是,女人變成了梳子天生的“粉”。

  沿河蜿蜒的富觀街上,位於46號的木梳店留住了我的腳步,原因無他,只因為門前那台制作木梳的老式工具。木梳店的女主人姓吳,我進店時,她正坐在工具前蹭著手裡的一把桃木梳,看我拿著相機拍她,吳阿姨羞澀地連聲推脫:“不要拍不要拍。”不過,介紹起各式木梳,卻又立刻“大方”起來,“這些都是自家手工做的,這是黃楊木的,那是桃木的,還有牛角的……”

  我笑笑,拿起一把黃楊木梳瞧瞧,啧啧,做工真不比譚木匠的差,表面打磨得很細膩,

  價格卻便宜了許多,20元不到就能買上一把。更讓人愛不釋手的是檀木梳,非但便宜(5元就能拿下),而且梳過頭後手裡還會有淡淡余香,那份雅趣絲毫不亞於手握一把檀香扇。

  為了確證這些木梳都是手工制作的,我特別向吳阿姨請教了那套老式工具的用法——看似簡陋的架子居然能把木料固定得很牢,工具前豎插著的帶柄長鋸是用來開齒的(不過現在已經改用機器代替了),毛坯成型後,梳齒帶有毛茬,此時就要用手工進行細致的打磨,尤其是梳子齒的內側面,可是頗費工夫的一道工序,磨得不光很容易傷害頭發。

  掃貨完畢准備離開木梳店時,突然發現了貨架上兩把鮮紅的篦子,“現在還有人用這個?”我好奇地問。想當年,那個既沒有海飛絲也沒有飄柔的年代,愛美的女人要去頭屑、頭虱,就得靠篦子刮,非但不傷頭發,還能將頭梳得柔順無比、光可鑒人,比摩絲、發膠更管用。吳阿姨笑道:“現在很少有人買篦子了,只有當地的一些老太太還會用。”呵呵,是啊,只怕再過些年,我們的下一代都不知道篦子為何物了吧。

  TIPS:同裡的手工制品除了木梳外,手工編織的娃娃鞋和絨線豬也很有特色。這些手工藝品大都采用粉嫩的顏色,非常可愛。打毛線的阿姨就坐在環境清幽的岸邊,讓你感覺她似乎把陽光、河水以及垂柳的味道都織進了毛線裡。和許多旅行者熱衷於購買大堆的紀念品不同,我寧願將錢“吃”進肚子裡,用味覺替風景編號,永久地儲存在記憶裡。每次出游,帶回來與朋友們分享的,除了記錄著風土人情的照片,便是令人垂涎的風味小吃。

  說起同裡的小吃,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種,不粘牙的麥芽糖、帶有薄荷清香的芡實糕以及鹹甜皆美味的襪底酥。

  當我看到新填街219號的麥芽糖店時,肚子正餓得咕咕叫,二話沒說,徑直走了過去。麥芽糖對於我來說,可以說是久違了——記得小時候在北方,每到冬季,放學的路上總能看到用自行車馱著碩大的塑料袋兜售麥芽糖的小販,彼時的麥芽糖是中空的,一口咬下去脆得很,用力嚼上幾下,麥芽糖在嘴裡便開始軟了、融了、甜了。不過,當時1元錢可以買4根的價錢,到了21世紀的同裡古鎮,卻只能買上獨立包裝的一小塊了。

  或許是看我沒還價,老板在裝袋的時候特意往盒子裡多塞了幾塊,而我已顧不上道謝,迫不及待地撕開包裝,把麥芽糖塞進了嘴裡——甜,淡淡的,因為糖外裹了一層干粉,軟,口感有點兒像QQ糖,嚼一嚼,果真不粘牙。當摻著甜味的口水下肚,我便有了繼續逛街的力氣。

  芡實糕和襪底酥是古鎮的另兩大特產,據當地朋友推薦,明清街159號的富德齋是最好的一家。芡實糕分為桂花味和芝麻味兩種,7元一盒,囊括了兩種口味。其實,這種糕是許多古鎮共有的“特產”,但是這家的味道特別好,不但彈性足、有嚼勁,而且吃後口頰留香。可憐的襪底酥硬是被同行美眉口誤成了“鞋底酥”,且不管它長得像鞋底還是襪底,用酥香撲鼻來形容是當之無愧的,尤其是鹹味的襪底酥,絕對值得一嘗哦!

  TIPS:除了以上提到的小吃外,同裡的百果蜜糕、青團、闵餅、豬油年糕、雞米頭、大肉饅頭、酒釀餅、麥芽塌餅、小熏魚等,也都值得一試。一些老店都有這些自制的傳統小食提供,價格比較適中,而且可以從中體味到歷時百年的文化底蘊。

  在同裡品茶,有兩種風味截然不同的方式———小橋流水旁的露天茶座最適合窩在舒服的籐椅裡閒適地曬太陽,而那些有著百年歷史、古香古色的臨水茶座,更適合一個人發呆想心事。

  水邊的露天茶幾上鋪著藍色的蠟染布,茶社裡的桌子卻是原汁原味的原木質地,多了幾分雅致。

  同裡最負盛名的茶社當數“南園”,遠遠就能看到門前高掛著“江南第一茶樓”的幡子,通往二樓的樓梯挺寬,台階

  卻很短,扶欄旁吊著個鳥籠,一只原本聒噪的鹦哥正收聲閉嘴犯著春困打著盹。

  茶社二樓的采光很好,四面都有通透的褐色木格子窗,古香古色,翠竹、河道、民居,選一種你中意的背景,臨窗而坐,泡上一壺阿婆茶,配上幾道小點心,耳邊幽幽傳來絲竹之音,清風徐來,自是再惬意不過了。

  在茶室裡歇夠了,就著傍晚的夕陽,一天中最懶散的時分,我們來到了退思園。

  別看這座園子占地不足0.65公頃,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亭台樓閣、廊舫橋榭、廳堂房軒無一拉下,堪稱晚清私家園林建築經典。

  退思園建成於1887年,當時正值晚清時局動蕩,不少官員遭到罷黜離開官場,紛紛回歸故裡興建土木,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園主任蘭生便是其中之一,或許這源自“退思補過”的園名多少帶有一點無奈和不情願吧。只不過,百余年之後的今天,彼時不得意的任蘭生倒是應該揚眉吐氣了——聽說這座園子不久前剛被評為首批20個國家重點公園之一,現在已是與北京的頤和園齊名了。

  TIPS:退思園內的畹芗樓是園主與家眷的起居之所,樓與樓之間由“走馬樓”回廊貫通,即便是下雨天也不會被淋到,而且晴天還可遮陽。由於內宅是園主居住和藏寶的“重地”,因此兩側石庫門均采用清水方磚砌成,用以防火防盜。這種磚木結構的封火門特別值得一瞧,據說在同裡的明清建築中,真古董可是僅此兩扇了。 出行指南

  套票:80元/人,可以游覽退思園、三橋、歷史文物陳列館、崇本堂、嘉蔭堂、耕樂堂、羅星洲等景點。

  住宿:到水鄉踏青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很難領略到它的精髓,所以,還是將行程定為不緊不慢的兩日游吧,靜心品味一下水鄉晨昏的別樣風景和韻味。

  在三橋附近有不少私人客棧,比周莊更多一分鄉村氣息。民居客棧多是清朝或文革時期留下的床,躺在上面夢回歷史倒是件浪漫的事。臨水的呂家客棧很干淨,望三橋的房間需早預訂,80-150元/間。如果對住宿要求較高,也可以選擇同裡三元大酒店、同裡湖度假村或是五星級的同裡湖大飯店。

  餐飲:由於同裡的自然氣候溫和濕潤、河網密布,因此盛產河鮮。最有名的是狀元蹄、糕裡蝦仁、三絲春卷、香油鳝糊和鲈魚、鳜魚、甲魚,水生植物類有茭白、芹菜、莼菜、菱、藕、慈姑等。

  看點:同裡被五湖環抱、內有15條河流縱橫,55座宋至清代、風格迥異的石橋,將千余年歷史的古鎮綴成一體。保存完好的明清宅第園林和寺、觀、廟等,占鎮建築物的60%以上。

  交通:上海到同裡可乘旅游集散中心的一日游班車。打算兩日游的朋友只能選擇先乘到蘇州圖庫的火車,再轉公交車前往同裡,公交的班次很多,車程約半小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