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復活”非遺

古鎮“復活”非遺

日期:2016/12/15 21:50:17      編輯:古代建築

 


    官渡古鎮一角


 
    隨著滇池水漸漸退去,記憶中富足數千年的官渡也逐漸沒落……

    曾幾何時,昆明人買年貨在官渡,買稀奇玩意和奢侈品也在官渡,花燈小戲、滇劇、官渡粑粑……關於官渡的記憶太多太多。

    但,有些記憶由於傳承的斷裂,給古鎮帶來了許多傷痕——一場“復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斗正在打響。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戰斗。

    感官古鎮

    2001年,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的官渡古鎮一期拔地而起,在建築上,它重現了古鎮當年的繁盛,然而,官渡的旅游業卻沒有因為古鎮的建起而大紅大紫。

    “小雲南”曾留給世人幾多歲月的痕跡,幾多風俗民情,順著昆明官渡古鎮的邏輯,能夠翻出可以參照的“同類項”——上海城隍廟、成都錦裡、寬窄巷子、麗江大研古鎮、束河古鎮、騰沖和順古鎮、楚雄彝人古鎮……如今,上述小鎮在各自城市中的分量越顯“吃重”:到上海不去城隍廟,等於沒到過大上海;束河古鎮已然成為“中國情人節的現場”;和順古鎮則有“絕勝小蘇杭”的美譽;彝人古鎮更晉級為中國傳統民居“活地圖”……

    官渡古鎮,如何能在這麼多古鎮中殺出重圍?

    這個問題,也是官渡人苦苦思索的。“到官渡玩什麼?”看妙湛寺、游土主廟會、吃官渡酸漿米線,毫無疑問,玩的是地道官渡文化,而土生土長的官渡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老祖宗留給官渡的“靈魂”。

    熟稔官渡的人們曾經這樣說:“真正的古鎮應該具有活的靈魂,隨著城市的變遷和演化,許多老街道、老院子、老房子已經不復存在了,那麼昆明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她的歷史遺存、年輪、印記、軌道又在哪裡呢?”

    其實,在滄桑歲月中,完整存留的官渡古鎮正是老昆明的歷史基因,是鑲嵌在現代都市中老昆明的根。只有建築風格像古鎮,那不是真正的古鎮。事實上,全國各地如官渡一樣的古鎮建築群太多太多,然而官渡是唯一的。

    官渡的過去,就是昆明的童年。人們習慣了在昆明南屏街上買最新款的時裝;習慣了在昆都體味夜生活的激情;習慣了去文林街的歐式酒吧小酌,但是最終,昆明的根還在吸引著世人回歸。

    4月28日始,官渡古鎮開始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古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手工藝保護展示會。昆明官渡將以“非遺”為切入點,大打民間工藝文化旅游牌,這不僅是古鎮對於“非遺”保護的一次巡禮,同時也是為官渡古鎮申報國家4A級景區做准備。

    “復活”非遺

    作為官渡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王剛從1988年就開始在保護、傳承官渡本土文化這個領域奔走,他也是這次古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民間手工藝保護展示會的總策劃人。

    但,有些記憶由於傳承的斷裂,給古鎮帶來了許多傷痕——一場“復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斗正在打響。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戰斗。

    毫無疑問,官渡有著民間文化的沃土,濃重的老昆明標准音、熱鬧的集市文化、經久不衰的花燈小調、精美的刺繡和剪紙,就連一碗最尋常的米線,只要冠以“官渡”二字,就能顯出“地道昆明”的身價不凡。這一切,就是官渡的“靈魂”,唯有讓這“靈魂不滅”,官渡才能真正成為讓人魂牽夢萦“古滇”。

    王剛認為,在“復活古鎮靈魂”的這條路途上,政府責無旁貸。昆明市官渡區是滇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繪畫、“雲子” 圍棋、烏銅走銀、民間剪紙、刺繡、花燈、滇劇、龍獅彩扎,以及跑馬節、土主廟會等享譽雲南內外。2005年至2009年,官渡區共公布6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2項國家名錄、12項省級名錄。2000年還被中國文化部評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2008年再次獲得“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繪畫)”稱號。

    2009年8月份,官渡區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這份文件將非遺保護正式納入政府年度規劃和預算,這一舉動,在昆明市,乃至全省,都首開先河。

    然而,僅僅只是政府“單方行動”,始終令人感到勢單力孤。

    民間藝術袒露著本來面目,是最真實的、最寶貴的,王剛以近乎前衛的眼界闡釋:“真正的民間藝術代表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全社會的財富,是一種不需要舞台包裝的藝術。我們不希望看到用商業的運作方式來完成對‘非遺’的開發,這只會使它陷入一種開發、破壞、保護、再開發的惡性循環。”

    “僅僅只依靠政府一家的力量,在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等多方面都不能盡善盡美,合理的引導企業介入完全可以為‘非遺’帶來新的視野。”

    據介紹,如今,官渡人正在探索著這條不尋常的“非遺”保護之路。本次展示會就由政府與企業聯手舉辦,以往僅由政府文產辦“操持”的事,但此次柯潤企業也參與了進來。

    官渡依靠“非遺”帶來了人氣;企業因為“非遺”得到了宣傳;而老百姓則樂樂呵呵的在五一享受了一把“民間文化大餐”,“三贏”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諸“君”之戰

    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在“非遺”保護之上,官渡決心要把更多力量匯聚起來,讓政府的“單打獨斗”變成全社會共同的戰役。

    昆明官渡區宣傳部長顧雲順在展示會啟動儀式上曾說,展示會的重點是生動形象地把古滇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梳理、展示出來,面向全社會宣傳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增強保護傳承意識,營造熱愛“非遺”、關注“非遺”的良好氛圍。

    事實上,普通百姓對於官渡民間文化的熱情從未枯竭過。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是民間傳說中“土主神”的生日,解放前,“土主”廟會作為昆明最有人氣的民俗活動之一,就已經在滇中赫赫有名。2000年開始,官渡人自發地恢復了這一舊制,並讓它再次熱鬧了整個昆明。

    如果說民間的廟會只是這場“戰役”的序曲,那麼大企業的介入則象征著“非遺保護戰”的全面打響。

    “未來官渡的‘非遺’保護中,將出現更多企業的身影。” 王剛介紹,正在開發的官渡古鎮二期項目,把“非遺”保護融入了古鎮生活的點滴之中。

    “二期工程不僅再現自唐以來歷代眾多的古建築群和大量典型民居、沿街商鋪、作坊和古橋古道,將專門建設6000多平方米的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

    未來的官渡,不僅能夠傳襲古鎮千年古韻,更將為後來者奉上傳統文化的饕餮盛宴。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