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馬國湘:古建築狂想曲

馬國湘:古建築狂想曲

日期:2016/12/14 10:50:58      編輯:古建築工藝

古有“愚公移山”,今天在位於淮河中游的蚌埠市——京滬鐵路穿城而過之地,卻有人因為個人收藏搶救下來的各地古建築民居而造山、挖湖、建島,生生造出一個橫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17個省份的古建築集聚而處的“烏托邦”。屹立百年以上的雕梁畫棟、飛檐斗角,都已在各自的時間長河中漸漸煉就了各自的尊嚴,如何讓它們異地重生,在歷史的余溫中注入新的生命力?

  民居博物館另有一個典雅的名字“湖上升明月”,在這個博物館體系中,人工造出的山體、綠化、水面共計5000多畝,山體綿延2.3公裡,沿途種滿了紫籐花,山坡上的古樹有些兩人都合抱不攏,據說,這些參天大樹原本扎根之地早已沉入了三峽的庫底。博物館計劃展出的450棟建築中,最小的面積只有50平方米,最大的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大部分面積為100—200平方米不等。450棟建築將分布在六個島上,每個島上有一個主題。這些建築的擁有者馬國湘從20多年前僅僅出於不忍心,而在推土機下搶救出第一批即將被毀的古民居起,一發不可收,漸漸到無法收手,除了現在能夠看到的島上100余棟正在恢復的古建之外,尚有5間各10000多平方米倉庫內都堆滿了各地收集而來的古建構件——雕花的床、牛腿、櫥、佛龛、匾額、柱子等。

  一幢古建築,是一段歷史的遺存,是文明和文化最直觀的體現,每一面粉牆,每一片黛瓦,都藏著一個故事。誠如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國的古代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了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古建築承載著歷史文化的積澱,是一種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如果我不去救,就沒有了啊。”馬國湘說,“我收藏這些古建的消息傳出去,有些拆遷單位比較有意識,他們會和我們取得聯系,希望我們去收購,以求能保住房子。”有些地方的人,拆自己的家園,毫不手軟,比如在福建石獅,雖然那裡的人早早的富裕起來,整一個村莊的古建築卻都要打包賣給馬國湘的團隊,“都是紅磚大厝啊,他們自己的家園,自己拆起來卻毫不留情。”

  “每次看到這些老房子,我的眼前就會浮現種種場景:人家建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住進去後是什麼樣的狀況,後來又發生了什麼故事。現在很多人熱衷於收藏一些房子裡的物件,比如瓷器、銅器,還有字畫,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就是這些大宅子本身是由那個年代優秀的工匠修建的,比如門窗花板,雕工精美,要是放在一張紙上,不就是明清字畫嗎?” 大宅院往往配有樹木、石頭、假山,古建築有整體的美,於是,馬國湘的收藏就這樣由此及彼地延伸開來了。

  民居博物館一邊堆起的山上,正在建設的龍脊古塔,原立於中國西北地區,因年久失修被拆除,主要構件輾轉流落於晉南,後被馬國湘團隊發現,搶救收藏。經調查,該塔始建於明代,清末重修。明代西北邊疆常有外族襲擾,為鞏固邊防,明廷派大軍駐守西北邊陲,久而久之,明軍與當地少數民族漸次融合,並將中原文化及生活習性在當地進一步傳播。因此該塔雖建於少數民族地區,但主要采用的是漢民族木構建築的營造手法和建築風格,同時融入部分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原塔五層,高19.66米,全木結構,斗拱起檐,檐角飛翹,琉璃彩瓦檐面。塔柱之間有雙層額枋相連,並有雕花彩繪裝點。收藏時枋柱彩色圖案猶依稀可辨,可見當年此塔建造時,飛檐斗角,雕梁畫棟,十分精美。該塔修復設計方案增加了兩層觀景平台,供游人登臨。復建後,塔高七層,高30多米,氣勢更加雄偉。

  “我們先從各地把古民居收購過來,然後拆下來到倉庫裡面進行修復,修復以後再拆下來運到現場復建。”負責具體工程項目的稽啟春在介紹復建這些古建築的流程及所使用材料時說,“工地上一大堆一大堆的石頭都有幾百年歷史。”

  收藏到一定程度,靠房地產起家的馬國湘往往沒有太多的時間親自出馬實地判斷哪些建築要收哪些可以放棄,只有通過專人給他看的視頻和照片做決定,而最終放棄的那些,往往是一個大宅子裡只剩下的爛木頭,連故事都沒有。“很多古建築的房梁爛掉了,很多門窗雕花在"破四舊"時被弄殘缺了。我們有一支100多人的修復隊伍,長年在倉庫裡做修復工作。現在好師傅很難找,這些人以前叫"大木工",做家具的師傅叫"小木工"。 "大木工"的手藝都快失傳了。”馬國湘說。

  現在,馬國湘考慮的是如何讓這些在異鄉站立的古建與時代發生關系,生長在當代,注入當代元素,他請了一個改建團隊,希望動用當代建築師們的智慧在歷史的灰燼中讓古建得到重生,這個醞釀中的項目牽頭人葛千濤將之稱為“比較建築”,“也許會在閩南民居的廣場中央建立起一個卯榫的工作坊,利用互聯網向全世界直播制作過程。”如果能實現,“古建狂想曲”將會奏出一個當代的高音。

  (本版圖片說明由藏家提供)

  Q&A

  收藏十問

  Q:你是怎麼走上收藏之路的?

  A:因為有人來說有古建築要被拆了,如果不去救,就沒有了。

  Q:你記憶中最早的藏品是什麼?

  A:最早安徽上海都有。

  Q:你最喜歡的藏品是什麼?

  A:是那些幾百年上千年的古樹。

  Q:你的“收藏之道”是什麼?

  A:有人看到哪樣東西好,買不到就睡不著,我不是,我比較淡然。

  Q:藏品主要通過什麼渠道收藏?

  A:有專人幫我掌眼,喜歡就買了。

  Q:知道自己有多少藏品嗎?

  A:1000多幢古建築吧。

  Q:你覺得自己是收藏家嗎?

  A:不是。

  Q:你覺得收藏帶給你的最大樂趣是什麼?

  A:我不是從商業價值去考慮這個事情,所以心地坦蕩,與世無爭。

  Q:收藏中遇到過赝品或挫折嗎?

  A:有一些老房子除了一堆爛木頭實在什麼都不剩下了,甚至連故事也找不到,那就算了。

  Q:有一天能放棄你的藏品或捐出嗎?

  A:現在就是大家都能參觀都能來看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