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茶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上裡古鎮

茶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上裡古鎮

日期:2016/12/15 23:33:50      編輯:古代建築
國際在線報道:在中國西南部的大山深處,有一條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老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這就是著名的茶馬古道。茶馬古道源於古代雲南、四川和西藏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分川藏、滇藏兩路,它南起雲南、四川的茶葉主產區,翻越無數高山峻嶺,進入西藏,到達拉薩。連接川滇藏,再延伸進入不丹、尼泊爾、印度,直到西亞、紅海海岸。這條崎岖、艱難的古道,一直到上個世紀40年代二戰中後期還在通行。如今,這條蘊藏著無盡文化遺產的古道成為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最為神秘的旅游線路。今天的《中國旅游》節目,我們一起探訪茶馬古道上的世外桃源--上裡古鎮,讓我們在這裡一起品味歷史留下的獨特韻味。 
上裡鎮位於四川雅安市雨城區北部,距城區27公裡,坐落於四縣交接之處,東通名山、邛崃,西達蘆山、雨城。上裡古鎮的建築格局具有以民居為主的空間特色,建築風格仍以明清時期的為主。 

站在古鎮入口處眺望,古鎮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小丘,與四周修竹、溪水、古橋相映成趣。鎮上古樸的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各異,石板鋪街,木屋為捨。街市主要以“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居高俯覽,宛如觀賞一幅古老的畫卷;身臨其間,又有一種時光倒流回到從前的感覺,仿佛置身世外。 

根據雅安境內尚存的文物記載,古鎮初名“羅繩”,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關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區的關卡之一。古鎮是歷史上南方絲綢之路臨邛古道進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也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邊茶關隘和茶馬司所在地。 

上裡古鎮自古人傑地靈,說起古鎮,就不得不提“五家口”。所謂“五家口”,即從明清時代起,上裡鎮內有韓、楊、陳、許、張五大家族居住於此,故俗稱“五家口”。 

五大家族可謂各有千秋,名利雙全。韓家錢財豐足,故稱“韓家銀子”;楊家世代為官,故稱“楊家頂子”;陳家田地頗多,故稱“陳家谷子”;許家女子相貌一流,故稱“許家女子”;張家擅長拳腳功夫,故稱“張家錠子”。 

在古鎮昔日通往康定的茶馬古道邊的一處古老的房屋內,我們有幸見到到了楊家的第22代子孫——73歲的楊寄全。老人熱情的跟我們聊著古鎮的歷史,楊家的往事。他說:“上裡有五大家族,楊家被稱為‘楊家頂子’。我的祖先是做茶葉生意的,他的號口(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鋪面名稱)叫玉興號,他們專門生產茶葉。茶葉成品後就要運到(四川)甘孜州去,過去那裡叫打箭蘆,也就是現在的康定,從這裡背茶包翻越蘆山(到達康定)。” 

如今的五大家族早已沒落,我們只能從老人的描述中想象古鎮當年的繁華景象:商賈往來不斷,小鎮人丁興盛,學風盛行……。 

五大家族中,現今只有韓家大院保存較為完整。正面向院內看去,院內房屋為木制樓閣,錯落有致,青瓦飛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以浮雕、镂空雕、鑲嵌雕刻組合而成,畫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藝術雖然被歲月侵蝕已殘舊失去了光鮮色澤,然而其工藝的精湛、構圖的精巧卻無法掩飾,昔日大家族的規模可見一斑。 

走在古鎮青石板鋪成的古街道上,聆聽著五大家族的後人給我們講述的繁華往事,目睹歷史留下的“雕欄玉柱”,這一切讓我們不禁浮想翩翩。 

除了五大家族的居所之外,古鎮民居保存得比較完好,多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寬展的戲壩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頂戲樓,是川中場鎮不多見的巧妙設計。古鎮還兼具歷史和自然生態兩大優勢,二水環繞的鎮內,古橋、古樹、古場鎮、古塔、古洞、古牌坊,再加上清末的宅院(韓家大院)、唐代的噴泉(淵澤侯白馬泉),千百年來向世人展示著她樸實無華的風韻。 

家在成都的聶老師選擇了長期居住在此地。當我們問到為何放棄大城市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選擇“隱居”於此時,她說:“我們厭倦了城市生活的喧囂,還有城市裡的空氣、噪音。這裡吸引人的就是因為她山清水秀,非常像那種桃花源式的田園風光,這裡山好水好人好,一切都很淳樸。” 

上裡古鎮——這個水一樣的明清古鎮,她的古樸無華而富有文化底蘊的古鎮風情,已引起了眾多游人的青睐。斑駁的古橋、參天的古樹、古老的街道、古樸的建築、淳樸的民風……無不向世人展示她那千百年的歷史風韻。 

來自成都的游客張女士對我們說:“這個地方很古老,她各方面讓人感覺更加原始。最喜歡的就是比較原始的東西,比如二仙橋啊、古墓啊、韓家大院這些東西。” 

古鎮現存多座石橋,其中以“二仙橋”為代表。此橋為楊家十四代子孫楊祖純捐資修建,造福鄉裡。拱橋設計者匠心獨運,特顯出了當時古鎮工匠高超的技藝:橋面平整,狀如半圓,可上下通行,大有“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勢。 

橋上的石板已經磨損不堪,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想見當年茶馬古道上有多少馬幫響著鈴铛從這上面踏過,也可以想象有多少背夫背著茶葉從這上面走過。 

上裡古鎮現在也還有驿站旅館打著茶馬古道的牌子,有一家旅館干脆就叫“茶馬古道驿站”,還有一個院子叫“中國藏茶博物館”,陳列著一些和川茶輸藏有關的介紹和實物。不過這些有關茶馬古道遺跡的院落都有些冷清。熱鬧的地方還在於河邊的茶館,川菜館,樓台亭子裡隨處可見的寫生的兒童和青年。 

茶館多數是露天的,撐著一些蘑菇傘,講究些的就用稻草造一個草亭,一般的小雨小雪都不在乎,反而平添趣味。茶館一般都靠河邊,既涼快又舒心。從前是用竹椅子,現在城裡人去的多了,就時興用大籐椅。 

對於慕名而來的游人來說,躺在籐椅上喝著從蒙頂山采摘的清茶,踏上石板路體味歷史的滄桑,漫步於小溪流水邊享受怡人的田園風光,站在古老的石橋上領略自然的恩賜,沉醉在白馬靈泉邊聆聽古鎮興衰的故事。所有的這些,對於後世子孫來說,無疑是歷史留下給我們的一筆珍貴記憶。 


選擇在此地常住的聶老師表示,在這裡只求一種山水田園的樂趣,哪怕只是和丈夫在這裡過著簡單地打理一塊農田的生活,都算得上是一種心緒的回歸:“剛來的時候我們也不懂得怎樣耕作田地,也是跟著當地的農民學的,除草、翻地……然後種上芹菜、菠菜、小白菜這些農作物,想吃的時候就可以摘回來,新鮮、健康。我覺得哪怕是跟著他們上山撿柴也很有樂趣。” 

夕陽漸漸地灑向古鎮西邊的那座茶馬山上,昔日的茶馬古道依稀蜿蜒山中。離開古鎮前,回頭再看一眼初春時節的上裡古鎮,山清水秀,安靜而祥和。生活在這樣一個古鎮裡,也難怪世代出了如此之多的人才。 

上裡古鎮或許算不上是一個有歷史長度的鎮子,卻是一個有歷史厚度的地方。歲月無情,風華已去。上裡留給後人的除了對昔日的感慨之外,還有無限的崇敬與瞻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