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勳:中國建築考古學第一人
日期:2016/12/14 10:52:23   編輯:古建築工藝
到2016年,是楊鴻勳從事建築史工作60周年。他計劃屆時出版畢生心血之作《萬世一系——中國建築史(遠古至清朝)》。
走進楊鴻勳先生家,一幅《北魏洛陽永寧寺塔復原圖》最先跳進了記者的眼簾。這幅圖占據了客廳最醒目的位置,似乎在提示來訪者,眼前這位84歲的建築史學家的建築史理念並不僅僅是埋首故紙堆的文獻考據,也不僅僅是走遍全國各地考察建築實例的“建築收集”。他所要做的,是在建築考古學的基礎上完成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建築史”。
■“結緣”梁思成
說起中國古代建築史,大家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人物應該是梁思成。而楊鴻勳與建築史的相遇就是從與梁思成的緣分開始的。
“我在中學時,數、理、化成績都好,也喜歡語文、歷史之類的文科。那個年代學理工科好找職業,所以上大學要報考理工科,但是我又不想捨棄文科。”楊鴻勳告訴記者,“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全不怕”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是中學生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了。
在報考大學志願的最後一天,楊鴻勳拿到了一份《光明日報》。“我看到占滿一版的一篇介紹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的文章,作者署名‘梁思成’。我一見這三個字,就莫名其妙地肅然起敬。趕緊把文章看完,知道清華營建學系是既有技術科學,又有社會科學,立刻決定第一志願報考清華營建系。”與梁思成的第一次相遇就這樣悄然改變了楊鴻勳的命運。
1952年,蘇聯科學院通訊院士阿謝布科夫作為清華大學營建學系聘請的專家。到任之初,由系主任梁思成陪同視察了解情況,全系師生隨後沿系館走廊形成長隊。蘇聯院士緩步一路巡視到楊鴻勳的“建築初步”渲染作業前停下,呼喚楊鴻勳到前面來,倍加稱贊。事後,莫宗江教授說:“走廊兩邊全是圖,好東西自己會跳出來,吸引阿謝布科夫站住。”
回憶起這段往事,楊鴻勳還是很感慨:“梁先生從此記住了我這個大一的學生。”
■少了一個軍官,多了一個建築史學家
建國初期,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是第一位的,高等院校畢業生分配要優先滿足軍事部門的需要,剩下的由國務院統一分配。“我們畢業時,軍隊要最好大學——清華大學的,梁思成建築系的,結果就把我挑上了。”楊鴻勳當時並不知道,國家統一分配他到軍委,是准備由空軍司令部送往蘇聯學習原子防御工事,然後回國服役。
其實這是土木工程學系結構專業的事,由於軍隊不了解高校各院系、專業的情況,誤選了建築專業的學生。恰逢當時正在進行反貪污、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周總理說:“人才浪費是最大的浪費”,要“學以致用”,國務院下達文件:大學畢業生分配要由校方了解用人單位符合學生專業,才放人去報到。
“學校拒絕讓我去報到,答應在下一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學專業畢業生中,讓軍委挑三個學生,此事就這樣解決了。”陰差陽錯,楊鴻勳最終還是沒有離開他所喜愛的建築學。
1956年,國務院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科學院成為優先選拔學生的單位,國家給國際著名科學家配備助手,楊鴻勳先生被國務院分配擔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梁思成教授的助手。作為梁思成的助手,楊鴻勳從此確定了“建築歷史與理論”的工作方向。
■完成一部真正的“中國建築史”
1972年,梁思成去世。次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鑒於普通考古工作者無法勝任古建築、古聚落、古城市遺址的考古研究,將楊鴻勳調入考古所工作,這成為他學術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此後幾十年的工作中,楊鴻勳逐漸在國內建立起“建築考古學”這一學科。
區別於建築史學和考古學,建築考古學有其自身的學科定位、認識論和方法論。現代考古學由傳統的“普通考古學”和“特殊考古學”組成。後者是專業性很強的專門考古學,而建築考古學作為特殊考古學的一個分支,需要具備深厚建築學和建築史學基礎的研究者才能勝任。
而由梁思成、劉敦桢等老一輩建築學家開創的建築史學是從調查現存古建築開始的。這些古建實物史料,最早的木構也只是晚唐佛光寺大殿,石結構也只是隋朝的趙州大石橋。中國建築歷史源遠流長,早期木構建築或因自然原因,或因戰亂都已無存,只靠這些現存古建是解決不了建築史研究問題的。
“早期建築實例的缺失,只能通過考古挖掘積累早期標志性的建築遺址,有了這個才能寫建築史。很多人以為,我從事建築考古學研究是放棄了建築史學,實際上,建築考古學恰恰是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建築史學的一種方法。”楊鴻勳認為,建築考古學是彌補建築史學實物史料的不足。創立建築考古學,是考古學,也是建築史學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
到2016年,是楊鴻勳從事建築史工作60周年。他計劃屆時出版畢生心血之作《萬世一系——中國建築史(遠古至清朝)》。
此前,中國建築史是參考西洋建築史的寫法,只是講歷史上有過什麼樣的建築。這種風格類型學建築史嚴格說來並不是真正講建築發展演變的歷史,而是靜止的、孤立的、零散的建築史,是建築史研究的初級階段,也可看作是建築史料的匯編。
而建築史真正要研究的是建築發展演變的動態過程。以中國建築為例,屋頂怎麼變彎的?斗栱是怎麼出現的?四合院是怎麼形成的?磚、瓦是什麼時候發明的?都是建築史要回答的問題,這些都是現有《建築史》書中找不到答案的。
楊鴻勳建築史學研究的方法論,首先需要對現已無存的建築遺址進行復原研究,在掌握了足夠的實物史料後,即開展建築發展演變,即所謂“建築史”的研究。楊鴻勳告訴記者,“學術發展是‘人梯’,在中國建築史領域裡我們要站在梁思成的肩膀上往前走。”
在出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分會理事長的就職演講上,楊鴻勳曾說,我們要在前輩收集實物和文獻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建築發展流變的真正歷史。正如楊鴻勳為他即將出版的建築史擬定的書名,我們期待從中領略中國古建築“萬世一系”的獨特魅力。
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