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江山 留住百余歷史文化村落

江山 留住百余歷史文化村落

日期:2016/12/14 10:07:47      編輯:古建築保護

村落日漸消逝的今天,浙江省江山市102個行政村卻依然保留著歷史文化村落的特色,宛如顆顆散落在鄉野的明珠,熠熠閃光。
    春夏之交,在古村落中穿行,不禁想起了海子的詩句:我要還家,我要轉回故鄉,我要在故鄉的天空下,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
    尋找丟掉的靈魂
    雨後的大陳村,綠樹掩映,古樸中透著清新。
    扶著爬滿青苔的磚牆,走在濕滑的青石路上,側耳細聽,幽遠的小巷裡飄來歌聲:輕輕的在風中翻轉,香香的在碗中盤旋……不管我們走得多遠,故鄉永遠在我們心間……
    循聲而去,走進古老的“汪氏宗祠”,只見男女老少在村支書汪衍君的帶領下且歌且舞,歌名叫《媽媽的那碗大陳面》,是他們的村歌。
    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村莊發展迅猛,變化很大,但是原有的鄉土文化也消逝了,因為丟掉了該有的靈魂、腳步和炊煙——那些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學和心靈秩序,這樣的村莊只是單純的“居住地”,只是一個“空殼”。
    大陳村也一度過度開采資源換取村莊的發展,經濟上去了,在全市名列前茅,但村裡風氣日下,甚至成了央視《焦點訪談》曝光的後進村。
    2005年,汪衍君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在村民驚訝的目光中,汪衍君決定修繕村裡古建築,還請人寫村歌《媽媽的那碗大陳面》。
    “大陳面是村裡秘傳百年的美食,寄托了思念和家的味道。”一位老大爺眼噙淚花。文化潤澤了百姓的心田,歌聲中,村民被喚醒,浮躁的心得到了撫慰,大陳人不再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眼下,雖然人均收入只排在全市中游,但是村民的幸福指數卻攀升到全市前列。央視記者再次來到大陳村,這次記錄的是村民的幸福。
    一村一韻一村一景
    同是古村落,形態卻各異。 
    青山環抱,曲徑通幽,徽派建築古雅、簡潔,青石板小路縱橫交錯。這是大陳村。
    池塘四周,整潔的村道兩旁樹木蔥茏,戶外健身設施一應俱全。這是永興塢村。
    粉牆黛瓦,素然而立,不帶一絲奢華,不見一縷雕琢。小溪潺潺繞村過,荷葉田田迎客來。這是清漾村。
    江山共有各類歷史文化村落102個,其中被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1個,省級歷史文化村(鎮)2個。在這些村落中,散布著古棧道、古牌樓、古宗祠、古建築群、名人故居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1處。在推進特色文化村建設過程中,結合特色鄉土文化、田園風貌等自然禀賦,江山市科學編制了特色文化村發展與保護規劃,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
    保護原真,修舊如舊。各特色文化村也紛紛聘請高資質規劃設計單位,發掘文化底蘊,量身繪制藍圖。如清漾村的規劃,由全國知名古建專家阮儀三教授作為牽頭人編制完成;保安村、和睦村的規劃,還榮獲國家級優秀城鄉規劃設計大獎。
    江山市千年古鎮廿八都,居民絕大多數還是住在老民居裡,你隨時可以到他們家裡討碗水喝。制作蓑衣的老人,依然坐在自家臨街的門房裡穿針。還有雜貨店、理發店、糕點店等等,一如往昔。
    適度開發古村落
    至今,江山市累計投入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資金2億多元。
    和睦村瓦窯自然村,是一個不足600人的小村落,在商代就有比較成熟的制陶工藝,至今保留著60多座“饅頭窯”,被譽為中國古陶的“活化石”。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土陶村慢慢沉寂。江山市政府及時啟動和睦彩陶文化村的保護與開發項目,如今,土陶文化產業重新成為村民的致富產業。
    利用村內原有自然環境和歷史遺存的建築景觀,江山市對歷史文化村落進行了適度旅游開發,舉辦“毛氏旅游文化節”等活動,精心培育古村落文化休閒旅游業。2009年以來,江山歷史文化村落已接待考察游覽的客人50多萬人次。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