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城西安,自在承襲傳統生活

古城西安,自在承襲傳統生活

日期:2016/12/14 10:04:27      編輯:古建築保護
    如果說漢唐時代的長安代表了一種進取向上的拼搏精神和雍容風雅的盛世氣度,那麼晚清民國時期的西安則在承繼昔日輝煌、感慨興衰成敗之余,表現出強烈的追求近代文明、渴望破繭重生的急迫願望。由此,基於各種因緣機巧而形成的近代西安老街區,便成為那個新舊交替、急劇轉型的特殊時代的一面鏡子,並越來越呈現出淡淡泛黃和些許感傷的懷舊色彩。
    歷史上的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歐亞大陸橋的橋頭堡,是中國上古至封建社會中期經濟文化最繁盛的地區之一,長達3000年的建城史和1000余年的建都史賦予了她在中國城市發展史中的特殊地位和文化品格。然而自公元904年(唐昭宗天復四年)朱溫燒毀長安城、遷都洛陽後,西安的帝都地位不復存在,但宋元明清特別是明清兩代的不斷增建修葺,仍然使西安保留了濃郁的傳統氣息和眾多的古建築、老街區。西安傳統街區通常所指的是《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中規定的“北院門、三學街、竹笆市、德福巷、湘子廟街區”,集中在明城牆以內,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劃分別隸屬於西安市碑林區、新城區和蓮湖區。這些街區都留存有大量的明清及近代建築,蘊含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自晚清民國以來,這些街區一直都是西安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功能最完善的地區。它們在商業、手工業、文化教育及宗教信仰等方面都起到過引領潮流的作用。
    其中,位於鐘樓西北、鼓樓以內,地處回族聚居區的北院門(今西安市政府所在地)曾經是清代陝西巡撫駐地,它見證過重要的歷史事件,1900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庚子之役西行西安,就曾在此駐跸十月有余。城內東南的三學街,是明清時代西北地區的學術教育中心,街口的書院門為明代天啟年間工部尚書馮從吾開辦並主講的關中書院舊址。而三學街的得名更是因為在很短距離內集中了明清時代的西安府學文廟(今碑林博物館)、其東的鹹寧縣學與其西的長安縣學。至今這裡還是文教興盛、藝術昌明、極富書香氣息的傳統街巷和特色旅游紀念品集散地。而與書院門一路之隔遙遙相對的湘子廟——德福巷——竹笆市街區,則給人們展現出西安這座城市的多元化品格。湘子廟街因在唐韓湘子古宅基礎上建有道教祖師廟——湘子廟而得名;其後的德福巷則因新建成的“咖啡一條街”而聞名;走出德福巷牌坊便是竹笆市,歷史上以買賣竹木器得名。一個街區三條街道,道教文化、西方文化、本土市井文化可以和諧共存,確實令人感受到了西安城市文化的包容力。而整個西安傳統街區中和睦共生的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佛教道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則更令人動容,它所反映的是幾千年以來各種文化文明互相影響、共生共榮、各民族團結互助的歷史脈絡,它同西安本土世俗文化一起,充實了西安的文化內涵,撐起了一片寬廣天地。
    然而,與其他城市遭遇相同困境的是,由於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功能的日益拓展以及市民對住房、休閒綠地等設施的更高追求,這些老街的存在和城市發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究竟是保持明城牆內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還是大刀闊斧地改造舊城以騰出更多的發展空間,成為城市管理者、規劃者和居住者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要解決這樣的難題,就應當尋找符合西安實際狀況的方法,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途徑:一、全面調查統計具有歷史文物價值的優秀晚清民國建築,樹立保護標志;二、對於目前仍在使用的近代建築要注意恢復其外部景觀,拆除有悖原貌的裝飾和其他附著物;三、保持傳統街區的歷史風貌,使街區環境、歷史建築和新建建築在風格和氣質上保持高度一致和協調。四、開發“晚清民國風情游”等新的旅游線路,使游客在欣賞秦始皇陵兵馬俑、漢長安城和唐大雁塔等文物古跡的同時,也能身臨其境了解不同於以往認識的西安,感受西安歷史的另一面和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
    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深入人心,西安在保護有形的文物遺產的同時,也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鮮活靈動而又日漸衰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上,包括西安歷史上的民間信仰(諸如2008年得以恢復的都城隍廟民俗廟會)、著名小吃(諸如至今已有130余年歷史的純手工制作的“德懋恭”牌水晶餅)以及早已蜚聲海內外的秦腔、羊肉泡馍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是傳統西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西安在市民文化領域的一個標志。無一例外的,它們全部興起發展於西安的歷史街區,是沿著歷史長河、與這些古街區、古建築一路相伴而來的。(西安歷史街區是在晚清民國的城市風貌基礎之上逐漸形成的,它保留了近代以來西安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眾多文化基因:既有個體的建築,又涵蓋了全社會共同的文化心理和群體記憶。兩者相輔相成,一個有形,一個無形,共同影響著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個人。)
    經歷過漢唐的恢宏肅穆,感受著今天的繁華快捷,西安人的骨子裡還是追求永恆不變的安逸閒適的生活:或者在城牆根兒聽聽別人甚至干脆自己吼幾句秦腔;或者在自家老屋的庭院裡懶懶地曬著冬日溫暖的太陽;抑或在小巷深處,一邊喝著茶,一邊搖著扇子悠閒下著象棋。西安老街區是靈動而真實的百姓生活,它能使居住其中或者受它影響的西安人依然自然自在地按照傳統的風格與精神生活,這不是抱殘守缺,而是對文化的繼承。因此,我們在保留西安傳統街區的同時,也必須要守護日益脆弱的文化習俗和精神家園。有鑒於此,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在2005年出版的《西安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發展報告》中指出:“依托順城巷及相關歷史街區,保護和恢復古城街、巷、院、鋪的肌理,從器物、行為、習俗慣制、觀念信仰等層面,逐漸恢復歷史人文景觀體系,把整個西安建成一座保存、延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城市。”
    西安傳統街區的價值毋庸贅言,保護與開發亦顯得十分重要。一方面,它能夠促進西安文物保護事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提升西安在全國同類城市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保留一些具有地方特色和歷史價值的優秀古建築、老街區,既是對西安晚清民國歷史發展的一種總結,也是保留更為鮮活的原汁原味的西安人的市井生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