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鐘樓養護用古建工藝豬血膩子 舊修如舊

鐘樓養護用古建工藝豬血膩子 舊修如舊

日期:2016/12/14 12:10:27      編輯:古建築保護

鐘樓養護用古建工藝豬血膩子 舊修如舊 

    鐘樓是西安的地標建築,近期鐘樓二樓大廳正在進行養護,一定有很多人好奇有著600多年歷史的鐘樓是如何進行養護的呢?昨日上午,記者就親臨施工現場為大家一探究竟。

    三塊珍貴石碑塵封多年露真顏

    鐘樓的二樓大廳此前多年一直是編鐘表演的使用場地,因為舞台布景需要,通常情況下只開南側的一個門,因此很少有人見過四門對稱二樓大廳。昨日上午,記者探訪時,二樓大廳裡西安市古代建築工程公司的工人們正忙得熱火朝天,有的在給門窗打膩子,有的在給牆上的石碑打拓。

    令人意外的是二樓大廳的西側牆壁上,在西門的兩邊竟分別鑲嵌著3塊石碑,一塊明代的、一塊清代的、一塊上世紀50年代的。三塊碑的碑文內容分別是《東遷歌》《重修西安鐘樓記》與《重修西安鐘樓記(二)》。據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業務部部長王歡介紹,這三塊碑在鐘樓的歷史上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東遷歌》,講述的是明萬歷十年(1582)在陝西巡撫龔懋賢主持下,命鹹寧、長安二縣縣令將原來在鼓樓西側的鐘樓遷建於現址。遷建過程中只有基座是新修的,樓體的所有材料都是從原先的地方拆下編號後,在新址恢復的。位於現址的鐘樓落成後,龔懋賢寫了此碑文並刊石嵌於鐘樓內。

    其余兩塊碑則記述了清代和現代兩次大型重修中的事宜。據悉,養護工作結束後,這三塊碑石將再次被新的展線擋住。正在拓碑的技術人員說在人流密集的鐘樓,遮擋有時是更好的保護。

鐘樓養護用古建工藝豬血膩子 舊修如舊

古建技術工人正在維修鐘樓門窗。 

    豬血調制的膩子傳承古建工藝

    負責此次養護工作的西安市古代建築工程公司的現場負責人高群說:“這次鐘樓的修繕工作就是對二樓大廳內門窗的油漆面、牆面以及破損凹陷的地面進行維修,盡量做到‘修舊如舊’。”

    已有十多年古建築修繕經驗的范棉社負責一部分油漆工作。記者注意到,他正給東側門上刮的膩子不僅呈少見的淡綠色,還散發出一股奇怪的味道。范棉社說:“這種膩子是中國傳統古建油漆工藝中的打底材料豬血膩子,它的主要作用是填補縫隙,使木頭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同時增加木頭的耐腐蝕程度。”豬血膩子的配料為發酵過的豬血、大白粉、桐樹油和水,技術工會按比例調配,但調膩子的手藝一般都是手藝人的看家本領。范棉社說:“以前我們都是自己發酵豬血,發酵的工藝也是手藝。不過現在有賣成品發酵豬血的了,很多年輕娃娃已經不會這手藝了。”

    豬血膩子仔細地刮上兩到三遍,待風干後再上調好顏色的油漆,門窗用漆也十分講究,位置不同干濕程度也不盡相同。高群說:“整個施工過程會盡量用老手藝完成,這是我們對待文物的態度,也是保護鐘樓的具體手段。” 

鐘樓養護用古建工藝豬血膩子 舊修如舊

    養護完成後將在二樓展陳鐘樓歷史

    這次的養護,工程量最大的就是油漆工序,此外工匠們還會對牆面和出現裂縫、破損、凹陷的地面進行養護。高群說:“牆面會全部進行專業處理,地面上的磚有凹陷的則會進行基礎抬高,使其保持一個平面,對地磚養護的原則是‘多修少換’盡量保持原樣。”

    王歡介紹,在養護工程結束後,鐘樓二樓大廳內將不再有編鐘表演,所有演出將會遷至鼓樓。此後,鐘樓二樓大廳將會變成一個全新的展廳,南北兩側的大門將同時打開,新展覽不僅會展出《東遷歌》石碑的仿制品和拓片,另兩塊石碑的拓片以及一些在鐘樓600多年歷史中有重要地位的文物和史料也會一同展出,屆時觀眾就可以通過些陳列了解鐘樓的起源、建築特色、維修史等內容。

    一個多月後,當您再次登上鐘樓時,它600多年與西安朝夕相處的歲月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在您眼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