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日期:2016/12/14 12:11:25      編輯:古建築保護

    泉州市考古隊歷時數月深入安溪吾巖寺,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同時發現——臨濟宗古寺與李光地淵源深厚

    深山藏古寺,寺邊有石刻,石刻寓禅意。近日,安溪桃舟鄉吾巖寺考古項目進入尾聲。泉州市考古隊歷時數月深入發掘,新發現清雍正“夢神泉”石碑、法鏡和尚墓塔、捐資記功碑,以及大量明清時期文物。

    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唐宏傑說,出土文物的發掘,證實吾巖寺乃南禅臨濟宗禅院,也揭開寺廟與李光地家族的淵源,同時使專家們對“喝醒”摩崖石刻有了新見解。■早報記者張素萍/文泉州市考古隊供圖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清雍正“夢神泉”碑 

    相關鏈接

    臨濟宗

    臨濟宗,禅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始於臨濟義玄(?-867年)大師。義玄從黃檗希運禅師學法33年,之後往鎮州建臨濟院,廣弘禅宗新法。這種禅宗新法因在臨濟院舉一家宗風而大張天下,被稱之為“臨濟宗”。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吾巖寺內巖全景 

    【寺廟】

    明清古寺500年間屢建屢毀

    清代《安溪縣志》記載,吾巖寺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迄今約500年,由南岳臨濟正宗月鏡和尚募建。清乾隆年間,吾巖寺多次修繕,無奈最終毀於清末戰亂,後再度重建,可惜不久又毀於大火。歷次募修擴建中,吾巖寺曾三移其址。

    歷史上,吾巖寺規模宏大,據傳有5000多平方米,山腳下有成片竹林,寺院前曾是三個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古代武僧練武場。寺廟建築可分為內巖、中巖兩部分,其中內巖建築原為兩落式,土木結構,現僅存前面一落,長10多米,深約4米;後一落變成一片廢墟。

    墓塔揭秘

    古寺法脈與開元寺同屬一支

    發掘中,泉州市考古隊發現和尚捨利塔,散落的構件上刻有“皇清傳臨濟正宗第三十五世法鏡和尚塔”。然而,就是這幾個字竟揭開了吾巖寺的歷史之謎!

    臨濟宗,是中國佛教禅宗的重要支派。根據臨濟宗四十八字僧譜,“法”字輩為三十五代,與捨利塔上的字相吻合!安溪桃舟中學教師張興良介紹,經考古專家論證,“可以肯定桃舟吾巖寺是南禅臨濟宗禅院,法脈是南禅臨濟宗破庵派黃檗支派,與泉州開元寺的法脈同屬一支”。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法鏡和尚墓塔 

    【考古】

    歷時數月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今年3月,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考古,最終在寺院遺址發掘出大量明清時期的文物。唐宏傑介紹,經發掘清理,吾巖寺整體建築規模漸漸揭開面紗。吾巖寺主體為中巖、內巖兩部分,旁邊還有一個約莫六分地大小的半月池。

    隨著考古工作的鋪開,中巖大殿地基、走廊石板材及柱石、石階、放生池、後庭觀賞池等建築輪廓、殘跡一一浮現。其間,還發現刻字的石臼、瓷片、雕花瓦磚等大量明清時期文物。這些文物的出土,對研究明清時期安溪縣的建築風格、宗教文化有參考價值。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喝醒”摩崖石刻 

    “喝醒”新解反映臨濟宗禅學思想

    吾巖寺保存的古石碑、和尚捨利塔、清代“喝醒”石刻等文物,引起專家們的注意。據介紹,“喝醒”石刻位於吾巖山附近的大石上,落款“乾隆癸酉立”,另一面刻有“仰止”兩字,沒有款識。關於此石刻,民間有兩種說法。其一認為是寺中武僧練武時留下,認為“喝醒”即“醉後醒來”之意,當地人認為當時寺院可能允許武僧喝酒以增強體魄;其二傳說老虎在深冬寒夜救了到吾巖寺訪僧而喝醉酒的李先春(李光地祖父),後人刻石紀念此事。

    “這些民間傳說多附會之說,可信度很低。”唐宏傑稱,佛教教義中飲酒是違反五大戒律之一的嚴重行為,無論是武僧,還是李先春在寺中飲酒都為佛法所不容,更別說喝得大醉。

    唐宏傑認為,“喝醒”石刻應是與禅宗臨濟文化有關。“臨濟禅法以單刀直入、機鋒峭峻別成一家,其主要表現在接引學人時,常對其所問不做正面回答,而以棒打加喝斥的方式促使對方開悟。”因此,“喝”應為“棒喝”,“醒”乃“頓悟”“開悟”之意。 

泉州市考古隊深入安溪吾巖寺 發掘出大量明清文物

李光地(網圖) 

    【與李光地的淵源】

    李光地家族倡建古寺武僧解救李光地一家

    為何這些碑刻能看出古寺與李光地的淵源?這得從捐資記功碑和一則傳說談起。捐資記功碑,系李光地子侄輩起草書寫,民國年間因戰火破碎,至今無法確定立碑時間。最近,專家們拼接並研讀出殘存碎碑。

    碑文“……檀樾主贈大學士念次李公”,說明吾巖寺的用地和主要倡建者是“念次李公”;“康熙乙未年”記載之事,與族譜中李光地少年時被土匪劫去時間相同。

    “民間傳說老虎救了李光地一家,其實老虎不是真老虎,而是吾巖寺的禅師,這是臨濟宗禅文化在民間遺存的異化。”唐宏傑說,明末清初,閩南一帶僧人紛紛加入抗擊異族的民族戰爭中,吾巖寺的和尚、武僧也不例外,他們從匪巢救出李光地一家。“在抗擊清軍波瀾壯闊的南少林斗爭歷史長卷中,吾巖寺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光地年譜》載:李光地少年時,曾遭土匪綁架,一家12口身陷匪巢一年多。之後伯父繼續營救,組織吾巖寺的武僧及鄉人,幫忙解救出來。

    “李光地少年讀書苦悶時常到吾巖寺,曾經得到高僧點化、指點迷津。”據載,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73歲的李光地還鄉,曾到吾巖寺作長歌一首並勒石為記,可惜此石今無處可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