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閒適安昌(江山勝跡)

閒適安昌(江山勝跡)

日期:2016/12/16 18:44:36      編輯:古代建築
    沿河而築的長街,一路鋪陳的廊棚,逼仄幽深的小弄,三五相間的河埠,戲台、石橋、作坊、店鋪、騎樓、翻軒、台門、老屋,間或有“風臘腸、扯白糖”的吆喝聲在耳邊響起,有高高低低的酒旗迎風擺動,有三三兩兩的行人徐徐走過,有晃晃悠悠的烏篷慢慢遠去。走進“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安昌,古樸和祥和裡,更多地洇漫著的是一種家居的平常。
  這幾年“水鄉古鎮熱”風靡一時,周莊的喧囂、西塘的熱鬧、烏鎮的濃郁、南浔的繁忙,一如幅幅色彩艷麗的油畫,在媒體、在熒屏、在無數游客的心裡、嘴上缤紛開放著;然而惟有安昌,似一幀淡墨疏筆的小品,在江南水鄉、在古城紹興一隅,小家碧玉素面青絲,將日子打發得流水一樣平常。

  其實,無論歷史、人文、風情、習俗,還是景觀、特色,安昌毫不遜色於周莊、西塘。作為已有4000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位於浙江紹興西北與柯橋毗鄰而居的安昌,素有“金柯橋銀安昌”的美譽。在船運為主的年代,安昌既是浙東航運線上的主要碼頭,也是紹興西北部、蕭山東部乃至毗鄰上虞、杭州方圓百余裡之地的繁華商埠,“挾水運之利,仗物產之豐”的安昌,更是當時整個浙東地區的重要棉花集散地。縱橫相連阡陌交錯的河道水汊,逶迤綿延長達數裡的古街廊棚,鱗次栉比多達百余家的作坊店鋪,凝重古樸畫棟雕梁的台門騎樓,曲折幽深精致典雅的小弄院落,千姿百態大小不一的石橋河埠,這一切構築了安昌典型江南水鄉古鎮的景致。而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頭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穿梭的烏篷小船和臘月裡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習俗,則使水鄉古鎮安昌,如一軸濃郁的風情長卷,將紹興幾千年的風情民俗渲染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明清時期盛極一時的安昌“紹興師爺”群落,更使千年古鎮的安昌浸淫著一股深厚和靈秀的文脈。

  如果說“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是安昌獨特水鄉景觀的形象描繪,那麼,“社戲鑼鼓伴月升,臘腸香味隨風飄”則是安昌鮮明風情的具體寫照。說不清是什麼原因,除了“鬧臘月”時的安昌,人聲鼎沸、游客如織外,其余時間的安昌更多地呈現出一種水鄉小鎮慣有的淡泊甚至冷清。然而正是這種淡泊和冷清,使得你在悠然和閒適裡,清晰地觸摸一種熟稔的親切和平和,濃濃地體驗一種溫暖的真實和平常。大俗大雅、大音稀聲,這一切皆源於返璞歸真。

  去安昌最好是中午或下午,當明亮而慵懶的陽光在街河上軟軟地泛著光澤,或透過廊棚將斑駁的石板路照得清晰光潔,你邁著同樣懶散的步子,在傍河的長街上漫無目的地走。或踱進一條小弄探尋台門裡暗綠的青苔,或登上橋頭眺望騎樓上層層的飛檐,或蹲在河埠與烏篷船老大共咂一碗黃酒,或立足扯白糖攤前聽煎糖的鍋子“撲噜撲噜”響,或呆呆地瞧做鞋的老翁將鞋線拉得一短一長,或索性哪兒也不去、什麼也不做,就靜靜地坐在廊棚下任過往的行人三三兩兩從身邊走過,聽家居的婦女粗茶淡飯、東家長西家短地閒聊。我想,這樣的安昌,才是你要去的安昌,這種滋味就像你在吃了包裝精美外觀高雅的火腿腸後,再去吃安昌土制的風臘腸,終於明白,平常該是怎樣一種令人向往的滋味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