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老爺蓋發掘區

出土的陶范
曾入圍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清澗辛莊遺址又有新發現。我省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辛莊遺址發現了商代晚期鑄造青銅器的陶質模具,這意味著當時陝北高原居住的部族已經能夠獨立鑄造青銅器。這也是辛莊繼發現大型宗教禮儀性建築遺址之後,又一次重要發現。
發現近20件鑄造青銅容器的遺存
這些青銅器鑄造模具是從辛莊遺址的一處商代房屋建築中出土的,位置與以前發現大型宗教禮儀性建築遺址的後老爺蓋山峁相望,包括:陶范、陶模、泥芯、銅渣等鑄造青銅容器的遺存近20件。
考古人員經過辨認和器形對比,這幾件青銅器鑄造陶模具,鑄造的器類至少包括青銅容器和車馬器,其中的一件可能是青銅觚細腰部位的外范,三個方框形的復合范當可能是青銅獸面紋額頭的半立體菱形紋的范,或可能是馬器——當盧的突出部分的外范,一件泥芯當是車軎內芯。
這些陶范是從位於山梁西面低處的房址的廢棄填土中發現的,而非出自作坊原位。由於陶范和陶器一樣,不大可能從遠處搬來,不是舶來品,考古人員推測,附近當有鑄銅作坊存在。由於這個區域還沒有發掘,這個青銅器作坊遺址的規模、持續使用的時間、生產與管理組織等目前還是一個謎。
證明晚商青銅器為陝北本地所造
據了解,陝北高原尤其是黃河兩岸以往發現過許多晚商時期的青銅器,一部分具有北方草原民族的特色,多數青銅禮器又具有中原王朝的特點,還有一些本地特色的器物。以往研究認為,這些青銅器至少有一部分是當地鑄造的,但卻沒有直接的證據。
“這次陶范的發現,就直接證明了確確實實有一部分銅器應該是本地造的。”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種建榮說,它造銅器的技術不僅是會造簡單的工具,而且會造復雜的銅器,它造出來的銅器和殷墟的也是非常相像的,當然也有它自己的特色。這無疑為陝北地區晚商時期的青銅器找到了歸宿。
推測或為“鬼方”部族青銅作坊遺存
辛莊遺址屬於無定河的支流川口河流域,目前在附近發現了8個類似的遺址,而陝北高原東南部和它具有共同特征的遺址有140多個,加上近年來發現的僅次於殷墟的規模巨大的夯土建築,說明這個區域,包括李家崖文化在內,曾經存在過一個實力強大,和商王朝外交關系時好時壞的重要方國。根據曾經出土的相關文物,這個區域文化有可能和商周時期記載中頻繁出現的部族“鬼方”有關。這次發現的鑄銅陶范,也可能是“鬼方”工匠從商王朝學習到青銅器制作技術後,在當地建造的青銅作坊的遺存。
來看看辛莊遺址還發現了些啥
昨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辛莊遺址發掘成果。今年,為進一步細化和探討城址內部的功能區劃和聚落演變,考古人員在遺址前老爺蓋山峁發現了多組商代小型房屋建築、灰坑、龍山窯洞等遺跡,出土有陶、骨、石等遺物,另外還首次發現了鑄造青銅容器的陶范、陶模、芯等鑄銅遺存。
其中,小型房屋組建築為下沉式結構,即先從地面向下挖一長方形院落,再於院落內修建房屋,其築建方法與辛莊已發現的大、中、小房屋一樣。院落南北長70米,東西殘寬4-7米,深約2米。房屋主要建於院落的中北部。最為核心的一組建築位於院落的中部,由石砌斜坡主通道、主室、獨立院落、方坑、側室等組成,主室與院落、側室等通過窄長通道連接。其余建築多為長方形單間,夯土牆圍成,地面整齊,且多發現有火燒面和灶坑、牆壁多方形對稱壁柱。
出土器物有陶、石、骨等,以陶器為多,可見器型有陶鬲、甗、三足甕、小口罐等,紋飾為繩紋、三角劃紋、指窩紋、附加堆紋、雲雷紋等,無論器物類型還是紋飾特征均與辛莊以往發現近似,年代為晚商時期。石器主要是石斧。骨器有骨笄、骨錐、骨匕等。同出土的還有鑄銅陶范、模、芯等。可見器類有容器、車馬器、銅鈴等以及其他不明器型范、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