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灘百年建築被“刷臉”事件,以責成肇事企業負責修復並罰款50萬元而告終。余音未消,浦東一座400余年歷史的古橋御界橋日前被曝在工地施工中“消失”,隨後被發現分成8塊躺在開發商草坪上。
盡管御界橋所在工地的開發商辟謠稱,橋面是被“提前遷移保護”,但開發商擅自將橋面與橋墩分開遷移,已經有違歷史建築保護的相關規定。而監管部門的介入干預,多少也有些力有不逮——古橋最初的不翼而飛,他們“並不知情”;當早先確立的“整體遷移”方案被輕易顛覆,後續的保護只有自求多福。
當然,比起許多在“並不知情”下受了重傷甚至“不見了”的老建築,浦東的古橋已算幸運——就在5月,楊浦騰越路上的“不可移動文物”英商班達蛋行,被工人拆得一干二淨;同樣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楊浦區婦幼保健院舊址上的百年老建築,也難逃“誤拆”之命……在這個時代,承載著獨特記憶的歷史保護建築,似乎正面臨一場保護危機。
歷史建築之於一座城市的意義,本來無需反復贅述。一棟有獨特故事的老建築或一個有特殊風貌的街區,都可能意味著一座城市的“根”與“魂”;城市的建設、發展、更新與改造,都需要牢守歷史根基,並且經受歷史檢驗。在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保護方面,上海並不是一個善於遺忘的城市,這些年上海也曾有過斐然的成績。高層的多次強調,專家學者、有識之士的不懈努力,都旨在讓歷史建築得到充分保護,進而為這座城市提供綿延不斷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財富。
但時下頻現的風波,顯然折射出無盡的尴尬。與一些人不遺余力的努力相比,全社會對於歷史建築保護遠未形成共識和自覺。
如果對近期的“老建築風波”略加梳理,往往能找到一條相似的行進邏輯:“熱心人士”報料—媒體干預—專家呼吁—政府部門出面表態—肇事者受命整改。對那些舊城改造和開發地塊中的瀕危建築而言,這樣的邏輯尤其清晰。待事件在輿論場充分發酵,相關方面再行介入總顯得姗姗來遲,即便建築本體暫時“免於一死”,內中風貌也可能早已不復當初,留下永久缺憾。
“受傷”之後再談保護,顯然為時已晚。問題是,為什麼保護總是姗姗來遲,而一些涉事者談及保護時總是遮遮掩掩?耐人尋味的是,近期多起老建築受損事件,當事人或相關方都有“不知情”的說辭——肇事者“不知道”這座建築不能動,監管者“不知道”這座建築被動了。且不論其是真不知情還是佯裝不知,即便當真,也暴露出相關方對歷史建築保護的無意識。也許在不少人看來,一棟老樓的經濟價值,其重要性怎能敵過一次聲勢浩大的土地開發?
一些當事人漫不經心的回應,足以佐證這樣的揣測並非臆斷。比起一兩次物理上的破壞,這樣的心態更為教人悲哀。顯然,這還不只是施以嚴法就能解決的——需要說明的是,歷史建築保護的法律約束至今相對薄弱,針對破壞行為的懲戒措施遠遠無法充抵惡劣的後果,是縱容一些人對老建築有恃無恐的重要因素。而即使有法,連明文規定的“不可移動文物”都可以被“誤拆”,相關主體法治意識的淡漠程度可見一斑。但對一座以品質為目標、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城市而言,“法”只是一切行為的“底線”,並不是“上限”。遵法的前提之下,還要有更多更高層面的自覺。
就歷史建築保護,市領導早就明確強調:上海要保護的“不僅僅是已經納入歷史建築保護名錄的老建築,還有那些體現上海特色、承載上海城市記憶、應該留住的老建築,尤其是成片保護”;而當前為保護老建築或許在經濟上、精力上會付出很多,“但我們的下一代會得到更多、我們這座城市會得到更多”。所有的城市管理者、建設者和參與者,都應當秉持這樣的觀念。“歷史會證明這一點”;而今天我們的一切選擇和決定,都將接受歷史的檢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