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徐光冀先生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學術講座

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徐光冀先生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學術講座

日期:2016/12/15 8:15:56      編輯:古建築保護

7月13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金沙遺址博物館新聞發布廳舉辦了一場學術講座。來自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學考古學系、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博物館等單位近百位領導、文博專業人員及學生參加了此次學術講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名譽理事徐光冀先生受邀請以《大遺址保護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題,作了精彩的學術演講,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王毅研究員主持了學術講座。

 

  徐光冀先生首先介紹了什麼是大遺址,以及對大遺址進行保護的意義,大遺址作為古代國家或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的遺存,對其進行保護有著重要的意義。徐先生簡單回顧了大遺址保護的歷程及發展、大遺址保護規劃的編制與實施,結合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著重強調了大遺址保護規劃中八項需要注意的問題,他認為,大遺址保護應該把遺址本體放在第一位,同時需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考古勘探發掘和研究是大遺址保護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即不能編制保護規劃;編制保護規劃要從遺址實際出發,要與考古學者和其他方面的學者合作,文字准確規范,切忌千篇一律;地下文物保護以回填為主,地面文物保護盡量采用物理保護,應用化學材料要研討其是否具有可逆性;展示必須以保護本體為前提,可有多種方式,展示棚不宜高大,避免喧賓奪主;遺址博物館應建在保護范圍外,其功能集保護、研究、展示管理為一體,以展示該遺址相關遺存為主,切忌內容過於龐雜;保護規劃公布實施後,還要重視後期的監管執行。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在大遺址保護實踐進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是一種創新。遺址公園的概念,進入文物保護領域是2000年國家文物局對《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的批示。2009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國家考古公園的定義、申報的條件以及要專門制訂符合保護規劃的遺址公園規劃。2011年10月、2013年12月,國家文物局先後公布了第一批、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這些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各有特點,徐先生就自己親身去過的遺址公園進行了點評,認為高句麗、三星堆、金沙、曲阜魯國故城,鴻山、秦始皇陵、漢魏洛陽故城、大運河南旺樞紐工程、釣魚城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做的比較好的,但也有一些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有缺陷的。他還叮囑大家,大遺址保護規劃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應該分別編制,不要混在一起。

 

  最後,就近年來將考古學納入文物保護體系的觀點,徐先生提出商榷意見。他認為考古學是一門獨立的歷史學科,對研究史前和歷史時期的歷史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有自己的研究目標、理論、方法的一門獨立學科;同時也是地下文物保護的基礎和支撐的學科,可以說沒有考古學也就沒有地下文物的保護。文物保護是國家、民族重要的文化事業,是國家、民族的根和魂,是國家、民族的共同事業。但考古學不能納入文物保護體系,如將考古學納入,則不利於學科的發展,也不利於文物保護事業。它只是文物保護事業的基礎和支撐學科之一。此外古建築學、文物保護科學都是文物保護事業的基礎和支撐學科。

 

  演講結束後,與會專家學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學者問及中國大遺址保護在國際上處於什麼狀態?徐先生認為中國大遺址保護的數量大、規模大,田野工作和研究水平是比較先進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學體系,這是我們的優勢和特點。但是國際上先進的方法和理論我們也要借鑒。要走出國門,參與到其他國家的考古工作中去,增進國際交流,擴大我們的眼界和視野。目前主要參與“一帶一路”的考古工作,要走出去,取得話語權。

 

  王毅研究員在總結發言中談到,通過徐先生的演講,讓我們下定決心反思自身工作中需要完善和改進的地方,也增強了我們在考古工作中的自信心,和身為中國考古學家的自豪感,明確了加強國際交流,推動考古體系縱深發展的遠程目標。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