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城改造修復憂思錄

古城改造修復憂思錄

日期:2016/12/14 10:02:28      編輯:古建築保護

游客在山西平遙古城南大街上游覽。

  這是洞庭湖畔恢復建成的岳州古城牆與岳陽樓景區。 在古城改造修復中,岳陽是“推倒重來”的典型。

(本版圖片均由新華社發) 鳳凰古城北門外一條街道。

游客在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小巷裡游玩。

  大同市改造修復後的南關城。有人認為,這種古城重建重修的商業行為不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錢”門迎客

  1、利與憂 一哄而上掠奪式開發

  近來,我國一些地區的古城改造修復和開發利用成為輿論熱點。記者在多個歷史文化名城采訪了解到,30多年來,我國古城保護建章立制成效明顯,有的成功選入世界文化遺產,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然而,隨著古城開發改造熱情不斷高漲,同時也暴露出掠奪式開發、重利用輕保護、規劃編制滯後等一系列問題。

  “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爭議不斷增多

  采訪中,幾乎每個城市的領導干部都詳述古城開發利用的必要性、重要性。他們認為,適度開發利用古城,能夠改善古城內棚戶區居民民生,有利於發展服務業,有助城市轉型,更好地保護歷史遺存。

  當前,古城改造修復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在原有古城基礎上進行的整體改造或重建模式,這種多適用於面積不大的古城,如山東台兒莊、山西大同等;二是在原有古城基礎上進行的局部改造或修復模式。這種模式多為古城遺存面積較大的城市采用,如開封、南京等古都。

  隨著各地對古城開發利用熱情的逐步高漲,社會各界對古城改造“盲目跟風、一哄而上”的爭議也不斷增多。記者實地走訪晉魯豫三省發現,這些地區歷史文化名城的改造修復和開發利用規劃的實施情況可分為三類:

  一是修復改造已取得明顯成效,如山西平遙古城。這些古城嚴格按照規劃內容進行保護性開發,在古城保護、旅游開發、新城建設等方面加強聯動,形成合力,以文化為核心功能,以旅游為主導產業,以當地居民為主要社會支撐,通過多年改造,已經將古城改造為集文化、旅游和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區,逐漸步入良性發展階段。

  二是修復改造規劃正在推進過程中,如大同、開封等。這些古城保護范圍內的多層建築基本為人居環境極差的危房,無論搞不搞古城保護都在拆遷改造范圍,區別只在於拆除的城市空間干什麼,是用於古城保護,還是用於商業開發。

  三是因財力匮乏等因素,雖已制定規劃,但尚未投入實施,如河南商丘古城。

  將“保護”與“開發”捆綁的模式不可持續

  記者采訪發現,將“保護”與“開發”捆綁“外包”,進行掠奪式開發問題嚴重。一些地區把發展旅游作為出發點,將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文化街區完全交由旅游公司進行開發。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認為,這種做法不僅有悖於法律法規,而且常常對遺產造成重大破壞。

  同時,部分地方決策者認識偏差,重利用輕保護問題突出。一些地方由於巨額投入,就想方設法用高門票收回投資,對保護重要性認識不足。例如,雲南大理古城為影視拍攝需要,在古城東北角建立了一個“大理之眼”建築,嚴重破壞了古城的整體風貌。

  此外,一些地區還存在古城保護規劃編制滯後問題,有的則有編制不執行。全國至今仍有27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沒有編制保護規劃。有些地方雖然編制了高水平的規劃,在古城改造修復過程中卻不按照規劃實施。比如,寧波郁家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編制出現原則性錯誤,不按照真實性、完整性和生活延續性保護街區,而是將上海新天地模式用於歷史文化街區保護,造成巨大破壞。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古城改造修復過程中暴露出的種種問題,說明保護與傳承我國豐富的古城文化遺產任重道遠。建議有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在宏觀布局上進行適度調控,加強引導,避免由於盲目跟風、動機不純、缺乏專業性的不當改造修復和開發利用,對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古城保護、遺存傳承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2、三大誤區 拆真造假大債務投資門票經濟

  記者近日走訪了多個古城,這些地區的干部群眾認為,古城的修復改造都十分有必要,關鍵是如何走出“拆真造假”、“大債務投資模式”、“依賴門票經濟”的誤區。

  誤區一:“拆真造假”頻頻發生

  近年來,古城修復改造事件常常引起爭議,焦點便是社會輿論對“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的質疑。今年年初,住建部與國家文物局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檢查中發現,湖南岳陽、山東聊城等8個城市因保護不力,致歷史文化遺存遭到破壞,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受到嚴重影響。

  湖南岳陽是“推倒重來”的典型。岳陽歷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樓前街、塔前街三條歷史文化街區支撐起來的,目前翰林街已經消失。翰林街是晚清風格的老街區,原址在一地產項目開發范圍內,於是街道內原來建築被拆除殆盡。

  山東聊城是“拆真造假”的典型。2009年,聊城啟動古城重建計劃,但沒有遵照同濟大學專家組編制的整體規劃,而是將大片老街區拆除,同時又大量建起仿古宅院。

  此外,大同古城修復改造被視為“拆城再建城”的文保工程,有人認為這是這座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的必然,而也有人認為這種古城重建重修的商業行為不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誤區二:“大債務”投資模式備受質疑

  當前,復古現象在中部地區扎堆出現,僅河南即有5處古城項目。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想大發展,但財力有限,而古城重建投資巨大。以大同為例,自2008年開始新城建設古城修復,共投入約500億元,其中銀行貸款達100億元。百億貸款對大同來說是一筆大債務。

  有別於一些城市主要依靠財政投入模式,山東台兒莊古城修復改造所需資金全部來自“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有效規避了政府債務。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說:“台兒莊古城修復改造最大的亮點是基本沒花政府的錢。”2009年,棗莊市引導5家市屬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各用10萬噸煤折價4億元啟動資金,成立台兒莊古城投資有限公司,拉開古城修復改造大幕。2011年,金融機構評估台兒莊古城資產從20億元升至153億元。

  誤區三:過分依賴門票經濟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許多古城不惜欠下巨額債務也要改造古城,一個重要原因是對古城改造成功後的旅游前景期望大。如聊城市政府的招商文件顯示,恢復建設歷史文化景點投資約為1.78億元,建成後,年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可收入1億元左右;大同預測,未來旅游人數將達到每年300萬人,以100元門票算,一年即是3億元。

  而專家則擔憂旅游前景和效益不樂觀:隨著各地的古城越來越多,同質化嚴重,今後古城游能否維持熱度是個未知數。如何讓古城改造健康發展?專家建議:

  一是探索多渠道盈利模式。專家認為,今後古城僅僅依靠門票經濟恐難持久,關鍵是要在“古”上延伸產業鏈,比如挖掘民俗,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等,利用古意、古境增強古城吸引力。

  二是重視文化要素,豐富文化業態。要立足本地歷史文化充分挖掘,利用歷史文化元素來豐富古城的文化內涵。比如一些地方在古城內集中建設一批各類民俗文化博物館,將民間傳統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增加了游客的文化體驗。

  三是避免追求過度商業化。近些年來一些古城“過度商業化”愈演愈烈,如鳳凰古城由於酒吧等行業過度繁榮,越來越多的人抱怨寧靜悠遠的意境遭到破壞。謝辰生等專家認為,借文化搞商業並非不可以,但關鍵要擺正主次關系。否則,商業即使能短暫繁榮,也無法持久。

  3、修復啟示 科學規劃保護修復

  當前多地興起的古城保護修復熱,引發了專家和地方干部的熱議。許多受訪者認為,在大力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必須牢記科學發展理念,以科學考核機制和國際思維引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

  保護與修復重建應處理好三大關系

  一些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在古城保護修復改造過程中,必須要處理三方面的關系:

  一是處理好遺產和房地產的關系。首先,不能毀了遺產建房地產。2006年,台兒莊原本已經與上海一家房地產企業簽訂房地產開發改造協議,准備投資6億元建設一片居住新區。後經時任棗莊市市長及時叫停,才保住了這一珍貴遺存,並在此基礎上修復台兒莊古城。

  其次,更不能為了房地產造遺產。許多造出來的“假古董”不僅沒有特點、也沒有市場和生命力。

  二是處理好眼前和長遠的關系。許多古城歷經千百年自然和人為損毀,徹底修復需要科學嚴謹論證和規劃。因此,在古城保護修復的過程中,應根據區域發展實際以及所能募集的政府和社會財力,先保護、再修復,切不可急功近利,對古城進行掠奪式開發和修復。

  中國文物協會名譽會長謝辰生說,旅游和古城保護相結合必須要有度,即必須以古城保護為前提,而不能以旅游的需要來決定古城保護,這樣才能處理好眼前和長遠的關系。

  三是處理好地方發展和國家大局的關系。在古城保護修復工作中,保護是根,利用是本。台兒莊古城在保護修復中,深入挖掘台兒莊大戰這一國民黨在抗日戰場取得重大勝利的歷史文化內涵,將台兒莊古城打造成全國首個“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示范基地”。現在,台兒莊古城每年吸引約6萬名台灣同胞觀光。

  成敗得失中的三點啟示

  有關專家認為,縱觀近年來全國一些古城古鎮保護開發熱潮,總結其中成敗得失,有如下三點啟示:

  第一,樹立科學發展的政績觀是古城保護修復的關鍵。古城保護修復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富民興業,而不是建設形象工程、與民爭利、攫取土地收益。

  多位專家認為,在古城修復保護工作中樹立科學發展的政績觀,需要建立相應的用人導向激勵約束機制,遏制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政績的沖動。引導建立長久的保護機制,把對古城進行科學修復保護工作熱情,納入所在地黨政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中,提拔重用成績卓著的官員,對那些一味追求政績造成損失的,追究責任進行處罰。

  第二,古城保護和修復必須秉承文保思維、樹立國際意識、融入現代理念。

  今年年初,山東聊城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點名批評,因其將與古城風貌相協調的大批民居拆除,破壞了古城整體風貌。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說,要使各級領導干部樹立古城等歷史文化遺產不可再生意識,這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情感基礎,一定要非常珍惜,細心保護。

  此外,以世界眼光和現代理念對待古城保護修復,才能真正實現保護古城的初衷。台兒莊古城在修復之前,就十分注意充分利用世界文化遺產的規則,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權威組織的專家論證,台兒莊和波蘭華沙是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戰火毀壞可以作為人類文化遺產重建的城市,此舉為保護古城、吸引游客奠定了一個高起點平台。

  第三,古城保護修復,一定要以人為本、與民生需求緊密結合。有人居住方能形成“城”,有商業交易方能形成“市”。

  平遙古城自1997年成功申遺10多年來,城內5萬多居民已經遷出一半,但仍保留了約3萬居民和外來經營者在古城和諧共處。台兒莊古城在保護修復中,造“城”先造“市”,如今,這家投入運營僅兩年的古城,不僅保護了文物,每年吸引300多萬游人,還帶動棗莊10多萬居民增收就業,促進了富民就業和海峽兩岸交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