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廣州:發現宋代城牆角台遺址

廣州:發現宋代城牆角台遺址

日期:2016/12/14 12:11:50      編輯:古建築保護

越秀北路發現宋代廣州城牆東北角台遺址。易西兵 謝億明 攝

    廣州古城考古又有重要發現。5月24日晚,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越秀北路發現宋代廣州城牆東北角台遺址,與2002年在越秀北路發掘的宋代城牆一起修正了文獻關於宋代廣州城東城東界在芳草街以西的記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理坐標意義和研究價值。

    發現五代南漢至宋代磚牆

    根據文物保護法規,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廣州市深層隧道排水系統東濠湧試驗段孖魚崗湧豎井工程建設,於2015年12月下旬開始對工程建設范圍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截至目前,發掘面積近300平方米,清理五代南漢至民國時期的磚牆、角台、紅砂巖牆體、路面等遺跡和遺物。”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五代南漢至宋代磚牆是此次考古最重要的收獲。

    據介紹,磚牆分上下兩層。上層磚牆清出北、南邊各一部分及東邊全部,部分被現代建築基礎打破。東邊牆方向303o,長13.3米。包邊磚牆殘高0.5~0.9米,寬約2.2米,明顯分兩期砌築。其中第一期磚牆用磚顏色較雜,多殘磚,完整的磚規格一般為47×25-4厘米;第二期用磚多數較完整,磚規格一般35×17.5-5.5厘米,部分磚側有“王”等戳印文字。包邊磚牆內填深灰色含貝螺砂質土,較致密,可能經過夯實。

    下層磚牆清出東、北部。東部磚牆形成一個方形台,直接疊壓在上層角台基址下,長、寬均為6.5米,其南、北邊方向接近正東西向;北部磚牆形成一個長方形台,南北寬4.7、東西寬7.5米,方向358o,接近正南北向。包邊磚牆均以長方形平磚錯縫結砌,寬0.55~1.1米,磚牆內填灰褐色砂質土,較密實。

    東、北方形台基相接,西、南部被上層角台基址疊壓,具體結構未明。磚牆用磚規格一般為35~37×17~19-4厘米。下層磚牆直接砌築在灰褐色含貝螺砂質土上,這一層堆積厚約20厘米,再往下是紅褐色基巖。發掘區東南角基巖面距現地表3.5-4.1米。

    下層磚牆或與城防設施有關

    考古專家介紹,根據發掘情況判斷,下層磚牆年代不晚於五代南漢,由於其南、西部未清出,結構不明,其性質不能完全確定。初步推測很可能與城防設施有關。而上層磚牆年代為宋代,應當是宋代廣州城東城東北角台基址。這處角台的包邊磚牆明顯分兩期,第一期使用一段時間後,經過加固修繕。

    考古專家表示,這一發現確認了宋代廣州城東城的東北角,與2002年在越秀北路發掘的宋代城牆一起修正了文獻關於宋代廣州城東城東界在芳草街以西的記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理坐標意義和研究價值,屬於廣州古城考古的重要發現。

    對該城牆遺址實施原址保護

    考古專家建議,鑒於此次考古發現的重要價值,應當對該城牆遺址實施原址保護,將來條件成熟時結合東濠湧景觀進行展示。

    根據專家意見,廣州市文物部門與建設單位廣州市淨水公司及其主管部門進行了積極溝通,並多次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已基本確定了遺址原址保護的原則,並適當調整工程建設方案。目前,建設單位正在根據文物部門的要求組織編制遺址原址保護方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