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南京六朝家族墓發現東晉金器和“胡人磚”

南京六朝家族墓發現東晉金器和“胡人磚”

日期:2016/12/14 12:21:3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在鐵心橋尹西村後山頭停車場內,挖掘機在取土時發現一道古墓磚牆。雨花台區文化局接到村民舉報,隨即通知南京市文物局和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在各方配合下,考古勘探於4月6日開始,搶救性發掘工作於4月10日開始,前後持續了一個月時間。

    據介紹,此次考古發掘的四座磚室墓,呈“一”字整齊排列,墓門均朝南,除了一座為長方形且長度略短以外,其余三座磚室墓形制和規模基本相同,都是平面呈“凸”字形的單室券頂墓,長約5.4米,內部寬約1米。

    在四座墓中,考古專家均發現了棺床和祭台,墓後壁正中有“直楞假窗”和“凸”形壁龛,封門前都有斜坡墓道和磚砌排水溝。陳大海介紹,這是六朝磚室墓的典型結構,這應是一組六朝家族墓。

    “一般來說,東晉的家族墓,排在一起的幾座墓,其主人應該是平輩,父子的墓不可能並排設置!”陳大海說。這四座墓,由東往西排列,可分別編號為1號、2號、3號、4號墓,其中1號墓主人身份最為尊貴,可能是一位男性官吏,2號墓、3號墓均出土了女子用的首飾。考古專家推斷,1號和2號墓同墓坑,可能是夫妻合葬,而3號、4號墓的主人,可能是1號墓男主人後娶的妻子或者側室。

    六面印透露墓主身份:

    他叫張邁

    專家發現,1號墓保存較為完好,其余三座墓頂部有不同程度坍塌,但都沒有遭到盜掘,這在南京地區發現的六朝墓葬中比較少見。每個墓室只能放下一口棺材,已經朽爛光,只剩銅鐵棺釘,未發現人骨,其他各種隨葬品發現較多,有近百件,以陶質明器和青瓷器為主。

    古墓中最令人關注的,無疑是能夠揭開墓主身份的文物,而這種文物往往在六朝墓考古中缺失。幸運的是,考古工作者在1號墓中發現了一枚六面銅印,其六面都有文字,分別是:“張邁”、“張仲人”、“張邁白事”、“張邁白箋”、“臣邁”、“白記”。專家說,這面銅印是墓主人生前用過的,證明他的名字是“張邁”。“仲人”是他的字,“白事”則是信件行文中常用語。

    東晉時期究竟有沒有一個叫做張邁的人?陳大海等專家查詢了史料,發現還真有!《晉書·張光傳》記載,西晉時期有個將領張光,早年立有戰功,升任梁州刺史。建興元年(313年),張光在與叛軍作戰中憤激而死。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做張炅,一個叫張邁。張邁在父親戰死後不久率兵出城報仇,也戰死在沙場。

    陳大海說,雖然《晉書》能找到張邁,但這個張邁生活的年代和墓主人張邁還是有差別的,因此還不能下結論說1號墓的主人就是梁州刺史張光的二兒子張邁。

    發現大量東晉金飾小件

    雖然墓主的身份尚需進一步確證,但墓中發現的文物已經足夠令專家興奮。陳大海介紹,“張邁”六面印就彌足珍貴,這是南京考古中發現的第六枚六面印,在全國發現的也僅有十幾枚而已,都是東晉的。此印上出現了篆刻史上新穎書體“懸針篆”,藝術價值極高。六面印為私印,有多面印文,用途多樣,可證明印主人張邁是有教養的、有身份的士族。

    2號墓和3號墓中出土了大量金飾小件,基本都位於墓主頭部位置。這些飾件原本應是成組的,使用了掐絲、焊珠、鑲嵌等制作工藝,有鳥、魚、瓶、花瓣、提籃、方勝等各種紋樣。陳大海介紹,南京地區東晉墓中發現的金器極少,此次成批出土的東晉金器無疑具有重要價值。

    鋪地磚驚現當時的“老外”

    在1號墓的甬道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一枚鋪地磚,磚上有一前額突出、鼻子高挺、眼窩深陷的光頭人物形象,初步判斷這是一個胡人。專家告訴記者,胡人畫像磚在南京發現的極少,目前在南京市博物館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文物聯展中,就展出了一件出自南京六朝墓葬的胡人磚。這種磚頭的出現,證明了東晉時就與海外有密切的聯系,東晉的南京人對“老外”的長相並不陌生。

    除此之外,此次尹西村六朝家族墓還出土了銅鏡、銅錢、滑石豬、料珠、疑似胭脂、銅耳杯、銀钗、青瓷香薰、青瓷盤口壺、銅多枝形器等各種文物,從出土物上看,這是近年來南京六朝考古的一次重要收獲,對於研究六朝家族墓制度、六朝藝術有重要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