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再現土墩墓壘砌考究罕見
日期:2016/12/14 12:18:21   編輯:古建築保護土墩墓發掘現場。唐柯 攝
在湘湖區域,商周至春秋時期遺存屢有發現。近日,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蕭山文保所的考古人員,又在“下孫文化村”一帶發現一處2000多歲“高齡”的春秋土墩墓,清理出土了7件隨葬器物,對於研究蕭山商周時期的喪葬習俗以及生產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春秋古墓營建方式尤為特別
好奇的讀者也許會問:土墩墓到底是怎樣一個形態?作為古代墓葬形式之一,它出現於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不挖墓穴,只在平地堆土起墳埋葬”是土墩墓的最大特色;與此同時,它大多出現在山頭較高之地,屬於貴族墓葬。除了湘湖一帶,十多年前,在新塘街道澇湖村北長山上,也發現過一批土墩墓,出土了造型及紋飾均十分精美的鼎、簋等原始瓷禮器,是土墩墓中極為難得的精品。
這座土墩墓位於山腰上,長14.5米,寬7.4米,是目前為止杭州發現的第二大石室土墩墓(第一大石室土墩墓位於湘湖的柴嶺山)。記者走近這個墓“窺探”,發現它總體呈狹長型,墩內石室的內平面呈凸字形。“這座墓的營建方式很特別。”蕭山文保所的考古人員介紹說,古人建造這座墓,應該是花了大力氣的。
由於半山腰有坡度,為了使墓的墩底整體處於同一水平面上,聰明的古人先在山坡的上部平整地表,再在山坡下部用石塊修建一個高0.2-0.7米、長約10米、寬約8米的平台,形成墩底墊層,這樣一來,墓就顯得平整了;又用大小相似的大量石塊壘砌墓壁,石塊多呈長條形,三側封堵,一側留門,墓道口及其外側用大量石塊封堵形成封門,內高外低;再用長條形大石塊封頂形成蓋頂石,最後封土成墩,這樣的基礎營建方式,是以往發掘的土墩墓中所未曾見過的。考古人員表示,以往發掘所見的土墩墓,墩底墊層多為熟土,或者有少量石塊鋪墊,而這樣使用大量石塊壘砌大型平台的做法尤為罕見。
出土文物7件宋代已遭盜挖
這座土墩墓還出土文物7件,其中5件是原始瓷盅式碗,3個完整、2個破損;還有2件是陶罐碎片。經過考證,這些都是春秋時期的遺物,應該是當時的陪葬品,目前已被蕭山博物館收藏於庫房。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個較為“奇特”的現象——墓室裡發現了1塊宋代香糕磚和1枚已經生銹的宋代銅錢。春秋古墓內為何會有宋代的物品?據考古人員考證判斷,這是宋代盜墓者留下的,墓室後方還有明顯的盜洞。
湘湖一帶多古墓
事實上,這已經是考古人員在湘湖一帶清理的第41座土墩墓。
而此前,上世紀80年代,長河塘子堰村(今杭州市濱江區)的村民在山上挖土,發現了1座商周時期的土墩墓,出土了西周時期原始瓷器70多件,這是當時蕭山境內乃至周邊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引起了考古界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初,塘子堰村山林隊在山上施工時發現了1座戰國時期的土墩墓,出土了20余件印紋硬陶與原始瓷器,其中的1件原始瓷罐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定為一級文物;2011年,湘湖柴嶺山又發掘了37座土墩墓,出土文物922件,這一考古發現進入“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名單。
去年,湘湖建設施工單位在湘湖一帶的山頭修築游步道時,也發現了1座春秋土墩墓,出土了大量隨葬器物……這一座座沉睡千年的墓門,不但使後人有幸目睹先人留下的傑作,也暗示著湘湖一帶很可能是商周時期墓葬的密集區,值得被更好地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