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大運河“申遺”進入關鍵期

大運河“申遺”進入關鍵期

日期:2016/12/14 18:56:19      編輯:古建築保護
      記者近日從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文化活動暨大型動畫片《神奇的大運河》首映式上獲悉,今年9月,大運河“申遺”文本將完成並提交預審,2013年8月前所有遺產點段完成准備工作並接受國際專家的現場評估。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裡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與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從開鑿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同時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嚴重挑戰。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提案,呼吁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此後,從2006年到2008年,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就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三次組織調研,今年又組織了第四次調研。
    聯名者之一、著名學者陳漱渝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講述了他跟隨全國政協視察團考察大運河的所見所感:通惠運河已成為排水的河道;北運河不能運航;南運河航道惡化;魯北運河和魯南運河河道淤積;中運河、裡運河、江南運河雖然能夠通航,但是污染嚴重。“古運河昔日的輝煌已經不能再現,運河流域很多歷史文物遭受天災人禍的破壞,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
    豐厚的歷史文化彰顯了保護大運河的迫切性:2006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一份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共有35項,其中京杭大運河沿線的城市就有13項,占37%;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518項,京杭大運河沿線就有161項,占31%。
    然而,遺憾的是,過去對大運河的認識存在不足,例如認為它是交通線路、排水工程或者是南水北調部分工程等。不僅如此,“過去大運河保護的基礎工作比較薄弱,歷史、地理、航運、水利等各方面的一線研究雖然很豐富,但是如何將這些成果落實到大運河文化遺產上需要做大量工作。”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對本報記者說。
    慶幸的是,從“申遺”聲音傳出到現在,各方面對大運河保護的認識空前提高。
    由於大運河保護涉及的不僅僅是文化領域,還涉及水利、航運、交通、環境保護、國土資源等,目前國家層面已經組織了部際協調機制。沿線各省、市、縣也對大運河保護做了很多工作,推動了大運河保護的基礎工作和運河面貌的轉變。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卞晉平認為,最可貴的是,從上到下,從南到北,形成了一個最廣泛的共識:通過“申遺”,把大運河文化弘揚起來。
    專家們對大運河“申遺”很有信心,“這樣的文化遺產在世界上是沒有的。我們的工作做好了,可以給全世界同種類型的文化遺產梳理出一個樣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