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文化遺產志願者工作營在潘宅內開始工作
18日,平江路被太陽烤得有些發燙,一群二十來歲的年輕人穿著統一的工作服、戴著安全帽、拿著工具走進了一座古老陳舊的宅子。這群人中有來自中國的大學生,也有來自法國REMPART文化遺產志願者工作營的歐洲年輕人,他們將要參與維修的,是蘇州古建老宅保護修繕工程首批試點之一的潘祖蔭故居。
18日上午,法國REMPART文化遺產志願者工作營平江路項目在大儒巷丁宅正式開營,20位中外志願者將在11天的時間裡親身參與文物古建的修復工作。
鏡頭:
談起宅子歷史,年輕人滔滔不絕
開營儀式的現場有不少志願者,一位高個子的男孩很快抓住了記者的眼球:高高的個子、有藝術家氣質的長發、頭上戴著發箍、裹著紅圍巾,看上去很“潮”,拉過來一問,原來他是此次志願者的中方領隊、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大三學生阮一家。“我們這次主要維修潘祖蔭故居,采取做三休一的日程,每天工作6小時。這個潘祖蔭故居建於明末清初,這裡曾經藏過著名的大盂鼎和大克鼎……”這個男生對老宅子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
接受記者采訪時,劉梅琴剛忙完磚雕的活准備休息,她要用鑿子把老磚頭周邊的凹凸不平處敲打平整。幾個小時的體力活讓這個來自華僑大學建築歷史專業的女生累得滿頭大汗。
心聲:
修老宅,我們修出的是“情感共鳴”
中法兩國年輕的志願者一起合作修繕古宅,這在平江路上已經不是第一次。去年9月,在歐洲乃至世界享有極高聲譽的工作營REMPART首次進入中國,這個旨在普通人群中推廣和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及知識的工作營把蘇州平江路作為了中國項目的第一站。由7名中國、7名法國志願者組成的工作營在平江路242號、衛道觀前等平江路沿線的四處地點進行修復作業。
今年,REMPART工作營再次選擇在平江路上“安營扎寨”。為何對平江路情有獨鐘?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一直與REMPART在中國項目上緊密合作,有“古城衛士”之稱的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在開營儀式上說,平江路在國內古建築改造保護榜上排名第一,成效特別好。世界旅游組織干事長到平江路旅游之後曾經說,平江路上有風景、有文化、有居民、無過多人工裝飾。這四點非常難得。
對於這樣原汁原味的歷史街區,最有效的保護不應僅僅來自於官方技術層面的保護、維修,也需要來自民間普通人的參與,需要他們的“情感共鳴”,REMPART工作營提供了很好的一個模式。在采訪中,一個外地學生告訴記者,自己之前對平江路沒有太多了解,當得知自己入選這個工作營之後,專門做了大量前期准備,查看了很多平江路和潘宅的歷史故事,而當她拿著鑿子走進工地時,有了強烈的親近感。
這樣的事例在工作營中並不是個例,幾乎每個志願者都通過手中的勞作工具在與這座老宅默默“交流”、培養感情。
期待:
歷史遺產保護,中國需要新理念
“歷史遺產保護,目的不應該是為了賺錢、發展旅游、進行文化展示,而是對歷史文化遺跡進行存留。”在談到對於歷史遺產的保護,阮儀三教授提出,中國在這方面面臨著理念缺失的問題。阮儀三說,這些遺產都是公眾財富,每個人都有義務去保護它們,使它們傳承下去是第一位的。這次的工作營中,不少學生告訴記者,參加了這個保護工作,覺得心裡受到了感召,感覺到年輕人確實有責任用自己的雙手為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做貢獻。“這幫年輕人的想法,應該推廣到全民行為。”阮儀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