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古月橋
日期:2016/12/14 13:14:1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冬日古月橋
市文物專家檢查古月橋安全情況
義烏境內自古河道縱橫,隨之而生的,是數以百計橫跨江河溪流的大小橋梁,僅清嘉慶《義烏縣志》記載就有82座,其中又以明清等年代所建的橋梁居多。大江東去,幾經興衰,如今全市還留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古橋梁,其中建於南宋嘉定六年(1213)的古月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義烏現存建造最早、保留最完好的古橋梁。
來到赤岸鎮雅治街村西側時,正是一個溫暖的冬日,順著一條鋪滿鵝卵石的田間小路,橫跨龍溪的古月橋邊便“閃”入眼簾:龍溪蜿蜒曲折,溪水緩緩流淌,古月橋跨越其上,橋身籐葛纏繞,尤顯古樸蒼拙。
據了解,古月橋原名叫大橋,上世紀90年代才稱之為古月橋。該橋全長31.2米,淨跨15米,兩側引橋各為8.1米,矢高4.15米。市博物館館長吳高彬介紹說,中國的橋梁,發展於隋,興盛於宋。義烏歷代能工巧匠建造的橋梁不計其數,而像古月橋這樣結構合理、用料講究,雖經八百年風雨侵蝕,石質風化嚴重,未見大的修繕,仍能保持其古樸風貌與別致造型的,殊為不易。
浏覽古橋全貌,發現橋身分三層疊砌,底層用條石塊直砌成,共有五折,呈五邊形狀。數了一下,全橋共用三十根條石、四根橫鎖石。中間層系條石橫砌,規格不一,橋面以沙泥和方石鋪成。橋側面壓欄石中部陰刻“皇宋嘉定癸酉季秋閏月建造”字樣,清晰可見,此款為確定該橋建造年代提供了確鑿的證據。
吳高彬說:“它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完整、時代最早的肋骨拱拱券結構的折五邊形石橋之一,對研究我國橋梁發展史有重大的意義。”
的確,翻開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在繁華街市中,橫跨河中、造型奇特的木構折邊形虹橋,由於木構的橋梁難以耐久,因此宋代的木構虹橋已不復存在。然而靜臥在義烏龍溪的宋代石制虹橋——古月橋,是現存折邊形古拱橋中最具代表性的實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
一座橋,就是一段歷史。有資料介紹,明朝時野墅(現名雅治街)已形成“野墅市”,民國前屬二十五都,素為義南與東陽交界之要津,交通鄰邑,因而形成商貿集散地,至民國時廢市。古月橋就架在野墅街(市)通往東陽界的古道上。
一些專家研究後認為,義烏橋梁類型多樣,有的雄居山岙野嶺,有的跨越巖壑溪澗,有的坐落鬧市通衢。古月橋應歸於後一種,其一橋多用,巧奪天工。雖該橋由何人籌資所造尚無定論,有關造橋的歷史很難追尋,但由雅治街及周邊村民投資、境內能工巧匠所建造確屬無疑,充分反映了義烏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當時高超的建橋技藝。
關於這座橋,民間還流傳著不少動人傳說。傳說之一,說是南宋名臣徐僑因力主抗金,遭奸臣排擠,罷官回鄉至徐湖塘。報國無門的他,為寄托誓洗國恥的願望,把龍溪當做黃河,建造了這座古月橋。如今,古月橋安然靜臥,橋四周樹木蔥茏,良田豐腴。據雅治街村裡人介紹,古月橋附近的幾株香樟樹,傳說即為徐僑當年所栽,如今香樟與古月橋相映成趣,見證了這八百年的風雨滄桑。
由於歷史風雨的侵蝕,我市不少古橋梁,湮滅於村落和鄉村,它們的身影漸行漸遠。而像古月橋這類極具文化底蘊的古建築因為得到有效保護,得以較為完整地留存了下來,彰往昭來,豐富著城市的文化內涵。據了解,該橋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文物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對古月橋的保護力度,劃定保護范圍、定期清理龍溪河道……
走訪中,記者得知,為充分挖掘旅游資源,赤岸鎮政府已將古月橋列為“赤岸十二景”,古橋月影、東巖書捨、雪峰故居、丹溪陵園、二喬故裡……構成了義南一道道迷人的文化景觀。雅治街村兩委還撥款修整了通往古月橋的小道,在毗鄰鋪設一條水泥橋,以緩解古月橋的交通壓力,更好地保護了這座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古橋。
訪別滄桑古樸的古月橋,健步邁入橫臥在義烏江上的經發大橋、丹溪大橋、篁園大橋、宗澤大橋等現代化大橋,用心去觸摸橋墩橋身,聆聽它們的如歌往事,感悟它們的文化內蘊時,不禁讓人心馳神往,油然而生一種懷舊而又自豪的情懷,進而領略到國際商貿城市獨有的風姿與神韻,以及現代化城市的文明內涵。
推薦閱讀:
梁林故居曾是最有名文化沙龍
鹹陽發現百萬平方米大型秦國貴族墓地
長城並非由磚頭造 遼寧就有“木長城”
湖南寧鄉炭河裡遺址繞園公路完成考古發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