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安儒村祠堂文化

安儒村祠堂文化

日期:2016/12/14 13:14:1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是我國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用自己獨特的存在方式诠釋一個村莊的時代文明。在東陽市南市街道安儒村,現存大小祠堂34座,是該村保存最好的古建築群之一。如今,這些祠堂順應時代變化,已成為村民們的文化樂園。

    走進祠堂穿越歷史

    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在農村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此,祠堂被稱為村莊的歷史博物館,透過祠堂,人們可以約略看到一個村莊的發展軌跡。

    2月8日,記者來到安儒村,通過祠堂,穿越歷史

    安儒村,建村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因當時明仲公(生於元代泰定甲子,曾在橫城義塾城南精捨任主講師38年)精究理學,奉行孝悌,廣招學子,安心攻讀儒家倫理文化而得其名。該村是蔣姓氏族的聚居之地,世代尊崇祖訓,重文興教,信奉理學積極的道德文化。蔣氏繁衍迅猛,約至第7代時,該村落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於是,作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民俗文化象征的祠堂,便應運而生。

    族以房分,房內有廳。該村及各房相繼建起了大小宗祠廳堂,至清代道光年間,已有永思堂、敦睦堂、敘倫堂等大宗祠3座,惇典堂、聚和堂等小宗祠6座,德滋堂、鋤經堂、光裕堂等大廳堂8個,另有常聚小型廳堂17個。一個村子,竟有大大小小祠堂、廳堂34座,實為罕見。

    安儒村的祠堂保存最完好的當首推鋤經堂。鋤經堂是祭祀安儒第7世正彬公的一個大廳堂,該廳始建於明代末葉。清代時,在戰亂中焚毀,清光緒二十九年,在原址重建。

    鋤經堂由前廳、後堂、前門堂、中天井等組成,青磚黛瓦、古樸典雅。門口照壁造型優美,集磚雕、石雕、瓦雕於一體;照壁前是一個320平方米的廣場,兩座旗桿石墩分列大門左右(“文革”時被“破四舊”毀壞),平添了幾分恢弘與莊重。

    步入廳內,其結構造型獨具匠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粗大的圓形廳柱,直徑為54厘米;前元寶形抬梁氣勢不凡,直徑為90厘米;而棟、梁、桁全是平整的方料。這樣方圓配伍,不僅使結構堅固,而且極具審美價值。更令人叫絕的還是廳內建築美輪美奂的雕刻。凡斗拱、梁檩、雀替、窗棂、門楣、柱子等,目之所及無不雕飾以人物、鳥獸、花卉、山水等圖案。大廳前廊柱共有8只牛腿,雕镂精美、空靈隽秀,尤以中間4只為最。鋤經堂廊柱一牛腿還雕刻著一頭大象,其旁有一位身著雁尾禮服、頭戴禮帽的西洋客商,手舞足蹈與華人同樂,令人遐想:油然而生“萬象更新”、“中西合璧”之意……

    鋤經堂內原有10多方匾額,橫式的正中堂名“鋤經堂”牌匾黑底金字,柳體榜書,遒勁俊逸。

    “鋤經堂”三字意蘊深邃:鋤,種也,植也;經,四書五經也。儒家有春風種德秋雨鋤經之說,意為此大廳是攻讀經典、弘揚傳統文化之所。直額“七葉衍祥”,則綠底赤字,來歷不凡:當年96歲高齡的族人蔣正頌,五代同堂,嘉慶二十一年御賜壽饷,欽題嘉勉。“兩朝義塾”匾多方,分別為清代金華知府、東陽縣令所賜。另有“古道照人”“熊丸擬訓”“世德簪纓”“坤德常昭”“文學之宗”等匾額,無不具有教育和啟迪作用。

    鋤經堂歷經一個多世紀的風雨侵蝕,其雕刻人物仍呼之欲出,禽鳥翎羽歷歷可數;3米多高的板壁光滑平整如初,沒有絲毫的退縫。只是淺淡的木質本色已黯化成古舊的棕褐色,然而,正是這種樸素、深沉的色調,給這古廳堂增添了幾分歷史的滄桑和厚重的文化底蘊。

    每座祠堂都有故事

    安儒村的祠堂有30多座,每座祠堂都有其各異的文化內涵和不同色彩的故事,然而,它們都有著傳承血脈、延續榮光、教化世人從善的共性。

    敦睦堂講求“和”。清代嘉慶乙丑竣工,因明洪武12年,宋濂《嘉瓜記》贊該村蔣氏孝義傳家,上承家訓,下率諸弟禮儀,使家庭敦睦,遂取其名為敦睦堂。惇典堂倡導“惇”。它是該村一小宗祠,清嘉慶丁丑落成,惇者,敦厚勤勉;典者,典范。希望其後裔惇德之風常存。慎修堂重在“修”。長期供義塾學子進修、居住。名士陳啟宗曾在此作詩集;乾隆年間該村蔣際盛曾邀學友在該祠聯句十六韻,創作詩篇,匯編成集;蔣著潭民樂唱班在此首創全邑“坐堂唱”。務本堂則致力於“本”。告誡後人以禮儀為本,以農桑為本,以厚德為本……

    由於古祠堂有出資興辦塾學、培養族中子弟的傳統,所以不少祠堂在解放後也就順理成章改為鄉村學校,孩子們在敦宗睦族的氛圍中,可以深切感受到那份濃濃的血緣親情。1962年永思堂改為南溪鄉農業中學,如今,許多人仍對往昔的祠堂讀書生涯念念不忘。

    新中國成立後,許多祠堂也融入了經濟元素,該村的繩德堂曾改設南溪鄉衛生院達30多年,賢房公祠1972年被拆建為蘑菇屋。還有的曾設為酒廠、糧油加工廠等。

    安儒村祠堂文化的繁榮,是該村一段歷史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燭照,埋藏著深厚的人文根基。走進安儒遍布的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該村的興衰沿革,可從中略見一斑。

    祠堂文化綻新枝

    在新的歷史時期,安儒村的祠堂文化也被賦予了時代性,祠堂已不再是一族一房的專利,而成了全村村民的文化樂園。該村十分重視祠堂這個特殊“載體”,把祠堂變成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思想文化傳播的陣地。

    安儒村積極引導祠堂文化,發揮其“以德育人”功能,培育時代道德風尚。上世紀80年代,安儒村建立了老年協會,具有深厚文化積澱和道德元素的鋤經堂,自然成了該村老協活動的首選場所。該村還把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定為村老年節,在鋤經堂舉辦集體祝壽會。15年來,安儒村已為600多位壽星舉辦了集體祝壽活動。

    如今,鋤經堂裡還配置了報紙雜志、電視電腦、棋牌民樂等多個活動室,以豐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這裡舉行過中國象棋賽,開展過好婆婆好媳婦的評比,進行了“和諧腰鼓”培訓,平時村委會還在這裡調解鄰裡糾紛,由專人刊出牆報宣傳科普知識。遇上紅白喜事,村民還在鋤經堂擺酒設宴……

    由於重視祠堂文化的轉型,安儒村農民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古稀老人蔣泰燈成了“農民詩人”,出了多部“楹聯詩”;退休教師蔣後元一心撲在老協工作上,費時半年,挖掘了非遺項目“三十六行”;村民蔣偉龍創辦家庭食用菌培植實驗室,長期堅持用科學技術種植靈芝、桑黃菌等,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蔣德奎老人送開水上山給行人解渴,已堅持了10多年;58歲的賈雄飛為84歲的公公洗腳、剪趾甲,一做就是37年……

    祠堂,是物質的、歷史的,也許會隨著歲月的消逝而漸行漸遠;但作為精神的祠堂文化,會在時代的更迭中不斷地冶煉、轉型,其精髓會一直延續。但願更多的村莊都能像安儒村這樣,保護祠堂,傳承文化。

推薦閱讀:

安慶消防文物古建單位開展六熟悉

南姚村入選河南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株洲秋瑾故居7月15日開工修復

福建洪坑村為護古建築禁建新房 村民困窘於蝸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